守护胰岛:别让胰岛β细胞悄悄透支了你的健康
崔志军个人号很多人以为糖尿病只是血糖高,但真正的核心往往藏在胰腺里——特别是负责分泌胰岛素的胰岛β细胞。它就像你家厨房里的主厨,负责按时把“胰岛素”这道菜端上桌,一旦主厨累垮了,血糖这桌饭就难按时上桌,后果是各种并发症接踵而来。了解胰岛β细胞为什么受损,以及我们能做些什么去保护它,是延缓病情、改善长期结局的关键。
什么是胰岛素功能受损与胰岛素敏感性下降
胰岛素有两个重要任务:一是告诉肌肉、脂肪和肝脏去“吃掉”血液中的葡萄糖,二是抑制肝脏过多释放葡萄糖。胰岛素敏感性下降(俗称“胰岛素抵抗”)时,身体对同样量的胰岛素反应变差,胰岛β细胞就会“加班”出更多胰岛素来维持血糖正常。长期下来,β细胞会疲惫、受损,分泌能力下降,最终出现血糖失控。研究显示,在我国2型糖尿病患者中,β细胞功能会随病程逐渐下降,长期累积会导致分泌能力明显减弱,这也是为何糖尿病常是逐步加药直至需胰岛素的原因之一。
此外,β细胞受损并不是由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多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除了高血糖带来的糖毒性之外,血脂异常(脂毒性)、慢性低度炎症、氧化应激,以及内质网和线粒体功能紊乱等,都会让β细胞处于既“疲惫”又“受伤”的状态。好在其中部分损害仍然是可逆的,只要及早采取干预,就有机会减轻甚至逆转这种损伤。
如何保护胰岛β细胞
总原则是:尽早、综合、长期地把血糖、体重、血脂和血压等“几个环节”都控制好。下面分成可自我执行的生活方式、手术选项与药物三类来说明。
(1)饮食与体重管理——给β细胞“减负”
简单来说,就是让胰岛β细胞“休息”。方法不复杂但要坚持:控制总热量(尤其减少精制糖和油炸食品)、增加蔬菜与高饱腹感的粗粮、适量优质蛋白(鱼、豆类、瘦肉等)、避免含糖饮料与夜宵。对于超重或肥胖的患者,短期严格的低热量饮食(几个月)能显著减轻肝脏与胰腺的脂肪沉积,从而改善胰岛素敏感性,有研究显示通过这种强化饮食干预,部分患者可以达到糖尿病缓解。
(2)运动——让组织更“听胰岛素的话”
运动能直接提高肌肉对葡萄糖的利用并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建议结合有氧(快走、游泳、骑行等,每周累积约150分钟)与简单力量训练(深蹲、俯卧撑或哑铃)——肌肉量增加,基础代谢也会随之提升,长期有助于减轻胰岛负担。
(3)代谢手术(减重手术)——对部分人效果显著
对于严重肥胖且生活方式+药物控制效果不佳者,代谢手术(如胃旁路等)在改善体重、糖脂代谢和胰岛功能方面常有显著效果。有研究显示,手术后胰岛β细胞功能可以得到持久改善,但手术适应证和风险需由专科医生评估。
(4)药物治疗——当生活方式不足以为主时的“助攻”
若单靠饮食与运动无法达标,医生会根据个体情况加用药物。常见通用名包括:二甲双胍(降糖药,改善肝脏糖输出并有助于体重管理)、胰岛素促泌剂、SGLT2抑制剂、GLP-1受体激动剂、PPAR 泛激动剂西格列他钠,以及旨在提升胰岛素敏感性的药物(如噻唑烷二酮类)。这些药物各有侧重:有的降糖强、有的对体重友好、调节糖脂代谢,有的额外获益于心肾保护,需个体化选择。任何药物的使用和剂量调整都应由医生评估后决定,切忌自行购药或随意停改用药。
胰岛β细胞的功能受损并非不可逆——关键在于早发现、早干预。把饮食、运动和体重管理作为第一线防护,必要时结合代谢手术与规范的药物治疗,可以显著减轻β细胞负担、改善胰岛素敏感性,甚至帮助一些人进入长时间的“糖尿病缓解”状态。尤其对于有肥胖、血脂异常或家族史的人,及早关注、主动管理会让未来少走很多弯路。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胰岛β细胞学组.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2, 14(6) : 533-543.
2.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J]. 中华糖尿病杂志,2025,17(01):16-139.
3. Jeffrey M Peters, et al. Nat Rev Cancer. 2012;12(3):181-95.
4. Choi SS, et al. BMB reports, 2014 Nov; 47(11): 599.
医生投稿:文章来源于医生投稿,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