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的误区|食用肉肉的正确打开方式之一
前言:营养就在一碗一碟之间,现在我们的餐桌上,几乎顿顿有肉,肉类营养丰富多样,含有充足的优质蛋白质,且吸收利用率极高。但吃肉也是有讲究的,吃的“不对”对我们的身体有害无益,接下来我们一起打开吃肉的正确方式。
【肉汤营养比肉多?】
错误!所谓“肉汤精华多,肉渣没营养”,是营养科学反复强调的饮食误区。
1. 大量科学研究证明,肉汤里面的营养价值很低,不足肉本身的十分之一,肉汤的营养全部来自于肉,经过炖煮,肉类所含的钙、铁和90%以上的蛋白质等还保留在肉块中。喝汤弃肉是对食物和营养的极大浪费;
2. 肉汤大多高盐、多油,长期大量喝浓肉汤有风险,肉汤中嘌呤含量高,可能引起体内尿酸偏高,进而导致高尿酸血症和痛风形成;
3. 痛风患者和三高人群喝汤尤其要注意进食量,最好远离鲜汤、浓汤、甜汤,以免脂肪和能量超标,否则会导致血压、血糖、血脂和尿酸增高,引发或加重病情;如果实在是喜爱喝汤,可适量喝一些小菜清汤,类如白菜豆腐汤。
因此,建议大家改掉喝汤弃肉的习惯;正确的打开方式是:喝汤不弃肉,喝汤吃肉两不误,炖煮少放盐油,不吃或少吃汤泡饭。
【肉类也有“鄙视链”】
根据各肉类的营养特点,建议食用顺序是:没腿的—两条腿的—四条腿的。
没有腿的鱼、虾和两条腿的鸡鸭鹅等,可以作为首选,四条腿的牛羊猪肉要降低摄入比例。适量食用,但要注意避免单一食用一种肉类而造成营养单一。
【肉类食用原则】
每种肉类都有各自的营养特点,牛肉蛋白质含量高,鱼肉含有丰富的ω-3脂肪酸,猪肉的含铁量非常高,可提供人体所需的血红素铁和促进铁吸收的半胱氨酸,有助于人体补铁,改善缺铁性贫血。建议“红、白搭配”多种肉类交替食用,保证营养摄入均衡。
指南推荐,鱼、禽、蛋、瘦肉等动物性食物平均每天摄入总量是:120克~200克,进一步可分解为:水产类40~75克,畜禽肉类40~75克,蛋类40~50克。
目前我国居民鱼类和禽类摄入较少,应注意调整食用比例。
同时吃鸡鸭肉,应注意以下几点:
鸡肉:去皮鸡肉能量低、蛋白质高,且富含人体全部所需的氨基酸;鸡胸肉是最佳食用部位,含B族维生素,具有消除疲劳、保护皮肤的作用。
鸭肉:富含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E;但烤鸭的烹调方式,易使食物产生过氧化物和致癌成分,不能多吃;麻辣鸭脖、鸭爪等辣味小吃也要少吃;感冒、胃寒腹泻、痛经女性和腰痛的人应该少食用鸭肉。
【鱼类怎么选,怎么吃?】
吃鱼好处多,鱼肉富含蛋白质且含有全面的氨基酸和不饱和脂肪酸,有益于调节血脂和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且脂肪少。
提倡大家多吃深海鱼,深海鱼富含ω-3脂肪酸,在降低炎性反应方面作用更好。
挑鱼有4看:
l 看鱼嘴。新鲜鱼鱼嘴紧闭,口内干净无异物。
l 看鱼鳃。新鲜鱼鱼鳃紧闭,呈鲜红色,干净无粘液、无臭味。
l 看鱼眼。新鲜鱼的眼睛微凸、明亮、无白蒙,眼珠黑白分明。
l 看鱼体。新鲜鱼鱼体表面无粘液,清洁、透明,略有腥味,肉体发硬、结实有弹性,放入水中不沉。
挑了好鱼,还要选对烹饪方法才算“完整”。清蒸是做鱼的最佳方法,能够最大限度保留鱼中的营养物质。同时减少油脂的摄入。
不提倡油炸和油煎,煎鱼的油经过高温后,会产生大量反式脂肪酸,对心脏有害无益。
总结:科学进食,身体才能更好的吸收营养;如果您还有其他类似“鸡屁股能吃吗?”相关的吃肉小问题,欢迎后台留言咨询小助手。
参考文献:
1.于康.吃的误区[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8.1.
医生投稿:文章来源于医生投稿,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