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警告:安定服用4周是红线!前沿指南首推的「无瘾助眠药」是什么来头?

健客医生官方号
阅读量:463
关注

深夜,你又一次睁着眼睛,看着天花板。身体疲惫不堪,大脑却像刹车失灵的汽车,在过去、工作和未来的思绪间疯狂疾驰。你试过数羊、喝牛奶、听白噪音,甚至强迫自己远离手机,但清醒,成了夜晚最痛苦的折磨……第二天,顶着昏沉沉的脑袋和无法集中的注意力,咖啡成了续命神器,工作效率大打折扣,情绪也变得焦躁易怒。

中国睡眠研究会发布的《2025中国睡眠健康研究白皮书》揭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现实:中国18岁及以上人群的睡眠困扰率高达48.5%,而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情况更为严峻,困扰率甚至高达73.7%[1]。睡眠,这件自然而然的事,已成了一场波及数亿人的“全民战争”。

为什么越来越多人睡不着?[2,3]

失眠往往并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生理、心理和环境多因素交织的结果。

对于年轻人来说,最常见的是压力和作息不规律。白天要面对工作和学习的双重压力,夜晚又习惯性拿着手机刷到深夜,蓝光和信息刺激让褪黑素分泌推迟。对于中老年人来说,随着年龄增长,深睡眠时间减少,凌晨容易醒来,再难睡回去。

心理因素同样不可忽视。焦虑和抑郁与失眠常常互为因果。焦虑让人翻来覆去睡不着,失眠又会进一步放大焦虑,形成恶性循环。还研究发现,女性、老年人以及有慢性病的人群更容易遭遇失眠。

根据医学定义,失眠指在睡眠环境和时间都具备的情况下,持续出现入睡困难、易醒或早醒,并且影响到白天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如果这种情况每周至少发生3次,持续3个月以上,就可能被诊断为慢性失眠。而长期失眠不仅折磨人,还可能增加抑郁、高血压甚至认知障碍的风险,因此绝不能掉以轻心,建议及时前往正规医院进行问诊,由专业医生评估并制定干预方案。

传统安眠药:失眠患者两难的选择题[4]

面对失眠,许多人曾求助于传统镇静催眠药物,如苯二氮卓类(俗称安定类)等。但这类药物在对抗失眠时似乎总是有些“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遗憾。它们主要通过广泛抑制整个大脑的神经活动来强制“关机”,达到镇静催眠的效果。虽然见效快,但它们的缺点也同样明显:

· 次日残留效应:就像醉酒后第二天会“宿醉”一样,很多患者第二天会感到昏昏沉沉、头晕、反应迟钝,影响工作和生活。

· 依赖和成瘾风险:一般建议仅短期(通常不超过4周);长期使用可能导致耐受(需要加大剂量才有效)和依赖,突然停药会出现戒断症状和更严重的反跳性失眠。

· 其他风险:可能引起梦游、记忆力障碍、肌肉无力导致跌倒(对老年人尤其危险)等副作用。

正因为这些局限,医生通常建议它们仅作为短期、间歇使用。很多患者也因担心副作用而抗拒服药,导致失眠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健康负担日益加重。

精准靶向:新一代失眠治疗的新思路

难道就没有一种既有效又相对安全,不易造成昏沉、也不易成瘾的疗法吗?科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答案。

近年来,科学家发现了调控睡眠-觉醒周期的一个关键系统——食欲素系统[4]。食欲素就像是大脑内部的“清醒开关”和“守夜人”。白天,它保持活跃,维持我们的清醒状态;夜晚,它的活动水平自然下降,允许大脑进入睡眠模式。而部分失眠者的大脑,就是这个“守夜人”过于敬业,到了晚上依然过度活跃,导致清醒信号过强,难以入睡和维持睡眠。

基于这一革命性发现,新一代失眠药物——双重食欲素受体拮抗剂(DORA)类药物应运而生。与传统药物不同,通过去安抚那位过于亢奋的“守夜人”(即阻断食欲素与其受体的结合),温和地降低清醒驱动力;同时帮助大脑回归自然的睡眠状态,而不是制造一种药物性的昏睡[4]今年在国内获批的达利雷生,正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新机制药物的效果和安全性到底如何?

2025年6月,一项发表在睡眠医学领域顶级期刊《睡眠》(Sleep)上的中国三期临床试验给出了令人振奋的答案——这项研究由国内23家顶尖医院的睡眠中心共同完成,研究招募了206名符合失眠诊断标准、深受入睡困难或睡眠维持困扰的患者。他们被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接受达利雷生片,另一组服用安慰剂 [5]

结果非常显著[5]:

· 睡得更踏实了: 服用达利雷生的患者,夜间醒来后再次入睡的时间(WASO)平均比安慰剂组减少15.4分钟。这意味着他们的睡眠连续性得到了显著改善,夜里醒来的次数更少、时间更短。

· 睡得更久了: 达利雷生组的患者总睡眠时间平均比安慰剂组增加了16.8分钟

· 入睡更快了: 通过仪器监测,服用达利雷生的患者入睡时间(LPS)也显著缩短,效率更高。

· 醒后精神状态更好:达利雷生患者组自我报告的睡眠深度睡眠质量评分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 安全性良好: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安慰剂组相当,最常见的是轻度至中度的头痛、嗜睡,且未观察到次日残留效应、戒断症状、反跳性失眠或明确的依赖、滥用证据

治疗第1个月末夜间每小时觉醒时间(WASO)与基线的最小二乘均值变化[5]

 

平均总睡眠时间(sTST)的变化[5]

2023年版《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 正式将DORA类药物(如达利雷生、苏沃雷生、莱博雷生)推荐为失眠治疗的首选新靶点用药,并特别指出其可改善日间功能,且日间思睡发生比例低的优势,为其在国内的临床应用投下了信任票[6]

2025年6月20日,达利雷生已获得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上市,为中国数以亿计的失眠患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充满希望的选择[7]

图源:国家药监局(NMPA)官网[7]

失眠治疗不是“一粒药”的事 

不过需要强调的是,失眠的治疗从来都不是单靠一粒药就能解决的。国际指南一致推荐,认知行为治疗(CBT-I)才是一线治疗方法,它通过改变患者对睡眠的错误认知和习惯,帮助建立健康的睡眠模式[3,8]

除此之外,真正的健康睡眠,离不开生活方式的调理,药物治疗往往是在生活方式调整和CBT-I效果有限时的辅助措施。生活方式调整可参考以下措施[8]

保持规律的作息,每天固定时间上床和起床,让生物钟重新建立秩序。卧室环境尽量安静、昏暗、凉爽,把床留给睡觉和亲密关系,避免在床上刷手机、办公。饮食上减少咖啡、浓茶和酒精的摄入,尤其是晚上。运动也有帮助,但最好安排在白天或傍晚,睡前剧烈运动反而会让大脑过度兴奋。如果躺下二十分钟还睡不着,不要强迫自己,可以起身看看纸质书,等困意来了再回床。

这些简单的习惯调整,往往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改变。

结 语

失眠不是小问题。它可能悄无声息地削弱记忆力,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甚至缩短寿命。从传统的镇静到现代的精准调控,我们对睡眠的科学认知正在不断深化。

如果你正长期受困于失眠,不要独自硬扛,更不要随意自行用药。最重要的一步,是主动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让他们为你进行全面的评估,结合你的具体情况,制定最科学、最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 中国睡眠研究会. 【世界睡眠日】你真的睡好了吗?2025年3月22日. Available from: https://mp.weixin.qq.com/s/iPOWGbbjwXU4FDpUsQrefQ

2. Morin CM, Buysse DJ. Management of Insomnia. N Engl J Med. 2024 Jul 18;391(3):247-258.

3. Qaseem A, et al. Management of Chronic Insomnia Disorder in Adults: A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From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Physicians. Ann Intern Med. 2016 Jul 19;165(2):125-33.

4. 陈贵海, 等.达利雷生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及监管建议.中国新药杂志,2024,33(08):836-843.

5. Huang Z, et 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Daridorexant in Chinese Patients with Insomnia Disorder: A Multicenter,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Phase III Clinical Trial. Sleep. 2025 Jun 25:zsaf170.

6.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睡眠障碍学组. 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2023版). 中华神经科杂志,2024,57(06):560-584. 

7. 国家药监局(NMPA)官网. 2025年06月20日药品批准证明文件送达信息. Available from: https://www.nmpa.gov.cn/zwfw/sdxx/sdxxyp/yppjfb/20250620133016171.html

8. Mayo clinic.Insomnia. Jan. 16, 2024. Available from: https://www.mayoclinic.org/diseases-conditions/insomnia/diagnosis-treatment/drc-20355173

声明:本文旨在提供一般性的健康信息,其中专业治疗知识仅供专业人士参考,不得作为医疗或诊断的依据,无法替代专业医疗建议、诊断或治疗。我们努力确保信息的准确性,但本文中的信息可能不全面,也可能不适用于所有个体的特定健康状况。读者在做出任何健康决策时,应咨询合格的医疗专业人员。对于依据本文内容采取的任何行动,本文作者、出版方或任何相关第三方不承担任何责任。若身体不适或需要咨询专业医疗问题,请前往专业医疗机构或咨询专业的医疗人员。
查看全部

原创文章:方舟健客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举报
点赞

意见反馈

下载AP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