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HIV感染者治疗新需求,优选DDI更少的复方单片制剂方案

阅读量:260

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艾滋病(AIDS),是我国和世界范围内最严重的公共卫生挑战之一,近年来随着抗反转录病毒疗法(ART)的应用,艾滋病逐渐成为一种慢性、可控的疾病,但这也为疾病防治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 不同抗病毒药物与其他药物之间存在的药物相互作用(DDI),就是关注度逐步升高的问题之一。进入复方单片制剂治疗时代,DDI会对HIV感染者的治疗产生哪些影响?在ART治疗中,又应如何考量相关因素,优选合适的药物呢? 

HIV感染者老龄化和共患病增多,ART增添新的考量维度

随着ART治疗的不断进步,尤其是包含整合酶抑制剂(INSTI)方案的比克恩丙诺片(B/F/TAF)等复方单片制剂问世,HIV感染者的治疗效果也在不断改善,所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患者预期寿命越来越接近一般人群,这无疑是临床工作者乐于看到的趋势。 但与此同时,HIV感染者预期寿命的上升,也意味着感染者群体将逐步迈向老龄化,全球范围内HIV感染者合并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肾功能损伤、骨质疏松等一系列年龄相关疾病的比例逐年增加,我国开展的一系列流行病学调查也反映出相似的状况[1-3]。 因此,HIV感染者往往需要在接受ART的同时,基于自身情况服用其它常见类别的药物,而感染者面对的是漫长的抗“艾”之路。故而临床工作者在选择ART方案时,除考虑CD4细胞计数、血浆HIV RNA、耐药性等艾滋病疾病本身的因素外,还需要考虑到患者的共病情况和服药现状,尽量选择DDI较少、不影响联合用药或增加共病风险的治疗药物。 

DDI极少,B/F/TAF方案让HIV感染者安心用药

近年来一些权威级别的艾滋病治疗国际指南,也开始专门强调和重视ART药物的DDI问题,如2021年欧洲临床艾滋病学会(EACS)的11.0版指南[4],就将所有推荐ART方案与降压药、降脂药、抗抑郁药物等常用药的DDI分别列出,从而指导临床工作者的便捷用药。 在EACS指南推荐的ART方案中,B/F/TAF方案就是DDI较少的一种,与心血管药物、中枢神经系统药物、抗抑郁药、避孕药、抗血小板聚集和抗凝药物以及降压药物的DDI少,因此比克恩丙诺片中的核心药物——比克替拉韦(BIC)与上述绝大部分药物合用时,无需监测和调整剂量(详见表1)。

表1:EACS指南列出的BIC相关DDI

绿色和黄色无需监测和调整剂量,红色禁用

作为复方单片制剂,比克恩丙诺片本就有着服用简便的特点,有助于提升患者依从性和治疗满意度,而较少的DDI则不会影响患者对其它共病或潜在危险因素的治疗,更有利于患者的日常服药和长期治疗。结合长期病毒学抑制率极佳,骨、肾、肝和心血管安全性良好,耐药风险极低等优势,比克恩丙诺片也自然获得了一系列国内外指南的青睐[4-5]。 

展现全方位治疗获益,B/F/TAF方案让患者更好地抗“艾”

不断更新的临床研究数据显示,无论是在初治还是经治HIV感染者中,B/F/TAF在病毒学抑制、治疗安全性等多方面都表现优秀,坚实的循证医学证据,为其广泛用于HIV感染者治疗提供了基础。 如针对初治HIV感染者的随机、双盲、对照核心临床Ⅲ期研究1489和1490两项研究,目前已更新随访至192周(4年)的数据,B/F/TAF方案治疗组高达99.2%的患者,能够达到病毒学抑制(HIV-1 RNA<50c/ml,见图1),且未出现与治疗有关的BIC、恩曲他滨(FTC)或丙酚替诺福韦(TAF)的耐药突变,实现了192周0耐药[6]。 

图1:研究1489与研究1490在第192周时的病毒学抑制情况 而在安全性方面,1489和1490两项研究的192周随访数据也显示,B/F/TAF方案的长期耐受性好,由于不良事件而停药的患者≤2%,无近端肾小管疾病或与肾功能相关的停药发生,患者脊柱和髋关节骨密度及空腹血脂,都较基线变化幅度较小[7-8],因此治疗中也无需频繁进行肝、肾、骨、心血管等功能监测,同时体现了比克恩丙诺片治疗的安全性和便利性。 

小结

随着艾滋病患者的老龄化趋势,与ART方案相关的DDI问题是否会影响患者共病及其它医疗需求,已成为临床实践中需高度关注的问题。B/F/TAF方案的DDI较少,就意味着对患者的影响较小,能够提高治疗依从性和便利性,结合强效和持久的病毒学抑制疗效,进一步巩固其在ART中的治疗优选地位。

声明:本文旨在提供医学健康领域的一般信息,无法代替专业医疗建议、诊断或治疗。文章内容基于当前的医学知识和研究,但医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领域,信息可能随时更新,因此建议读者获取最新的医学指导。如果您是患者,请在做出任何健康决策前咨询合格的医疗专业人员。本文中的信息不应作为自我诊断或治疗的依据,紧急医疗情况应立即寻求专业医疗服务;如果您是医务人员,本文内容旨在作为教育和信息更新的资源。在临床实践中应用本文信息时,应结合您的专业判断和患者的具体情况。
查看全部

医生投稿:文章来源于医生投稿,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举报
点赞

意见反馈

下载AP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