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着抗凝药还有血栓,是怎么回事?两个原因要重点关注

健客医生官方号
阅读量:2581
关注

最近刘伯摊上了一件烦心事:

三年前他就诊断出患有房颤,医生说他属于脑卒中高危人群,建议服用抗凝药来预防。

此后,他严格按照医生的要求服用抗凝药物,病情也一直比较稳定,但就在半年前,刘伯突然出现头晕、下肢无力等症状,送到医院时确诊脑卒中。

好在送医及时,刘伯身体并无大碍。

出院后刘伯一直心有疑惑:明明每天在吃抗凝药,为什么还会出现血栓?

抗凝治疗是预防脑卒中的重要手段

大多数情况下,血栓的形成难以预测,但经过长期的临床观察发现,房颤是导致血栓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房颤是一种很常见的心律失常,以心房的快速和不规则搏动为主要特征。

心跳不规律,心脏射血分数会下降,进而引发心衰,使患者出现胸闷、气急的症状,严重时还会影响生活质量 

不只引起心衰,房颤若不积极治疗,还会引发一系列并发症,其中最危险的就是脑卒中。

数据显示,我国每21秒,就有1人死于脑卒中,其中有85%的缺血性卒中是由房颤而起。

房颤发生时,心房失去正常的收缩功能,血液就会凝滞在心房,形成血栓,一旦脱落,会随着血液流向身体各处,如果堵住脑血管,就会导致脑卒中。

抗凝治疗是预防脑卒中的有效措施之一。

然而,我国大部分人对房颤和抗凝缺乏足够的认知和重视,抗凝治疗率和知晓率很低,导致临床上很多房颤病人没有得到真正有效的抗凝治疗,最终诱发脑卒中,令人惋惜。

因此,一旦发现患有房颤,患者一定要积极治疗房颤,重视抗凝治疗,才能降低卒中风险 。

吃着抗凝药还发生脑卒中,是何原因?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其一,患者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

临床上,房颤患者形成血栓的高危因素包括:非阵发性心房颤动(OR=6.2)、心力衰竭(OR=3.22)和肾功能不全等,如果有这些特征,患者要更加关注血栓问题。

其二,未规范服用抗凝药。

部分患者以为抗凝只是简单地每天服药就能稳定病情不恶化,实际上,服用抗凝药物需要注意的事情颇多。

传统的抗凝药使用不方便,患者需要定期监测抗凝指标,频繁调整用药,而且抗凝效果很容易受到药物及食物的影响,如果不能做到定期监测、忌口,很容易导致病情反复,引起血栓。

好在,新型口服抗凝药(如利伐沙班)的出现为抗凝患者提供了新的选择。

对比传统疗法,新型口服抗凝药利伐沙班疗效确切、安全性良好,而且不需要频繁抽血检测,使患者依从性大大提高。

总的来说,房颤是一种可防可治的疾病,患者多半合并有冠心病、高血压、心衰等基础疾病,这些人一定要积极治疗,了解房颤的防治知识,若出现心慌、无力、头晕等症状及早就医,以便早发现、早治疗。

如果已经确诊了房颤,那就需要积极遵医嘱进行治疗,千万别把它当成小毛病。

声明:本文旨在提供医学健康领域的一般信息,无法代替专业医疗建议、诊断或治疗。文章内容基于当前的医学知识和研究,但医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领域,信息可能随时更新,因此建议读者获取最新的医学指导。如果您是患者,请在做出任何健康决策前咨询合格的医疗专业人员。本文中的信息不应作为自我诊断或治疗的依据,紧急医疗情况应立即寻求专业医疗服务;如果您是医务人员,本文内容旨在作为教育和信息更新的资源。在临床实践中应用本文信息时,应结合您的专业判断和患者的具体情况。
查看全部

原创文章:方舟健客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举报
点赞

意见反馈

下载AP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