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血压忽高忽低怎么办?
当前,新型冠状病毒肆虐,减少户外活动,宅在家里是最好的选择。但近期也有一些来诊患者,主诉都是在疫情期间在家里突然出现血压升高,在平时控制挺好的情况下突然升高到180/110mmHg以上,甚至收缩压达到200mmHg,伴有胸闷、心悸、手抖、手麻、浑身大汗,血压在短时间内迅速飙升,然后经过1-2个小时左右自行回落,因为这样恐怖的表现反复来急诊或门诊就诊。往往是血压发作越来越频繁,病人和家庭越来越害怕。那是为什么呢?
这样的情况我们称之为发作性高血压。
发作性高血压整体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嗜铬细胞瘤和假性嗜铬细胞瘤。前者是内分泌腺的肿瘤,多数位于肾上腺,少数可位于肾上腺外的神经节区,也称副神经节瘤。它可脉冲式分泌儿茶酚胺类激素,导致血管收缩,血压发作性飙升。假性嗜铬细胞瘤指具有类似嗜铬细胞瘤的临床表现,但检查中并不具有内分泌腺瘤。往往是与情绪心理相关的。大家要记住数据:嗜铬细胞瘤往往只占发作性高血压的2%-3%,而情绪相关性高血压占发作性高血压90%以上。
那为什么现在新冠疫情也与发作性高血压相关了呢?
(1)目前是特殊的疫情时期,部分工作人员非常辛苦,在户外寒冷的天气下长时间工作,寒冷的天气是高血压患者血压骤然变化的主要诱因,气温的骤降骤升容易造成血管收缩和舒张,导致血压升高或血压波动,也容易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2)患者过多关注疫情相关的信息可能会导致紧张焦虑,甚至在看到一些负面新闻时会情绪激动;
(3)另一些患者害怕自己和家人得新冠肺炎,甚至出现死亡,每天生活在恐惧当中;
(4)还有一些患者因为上述原因会导致睡眠变差,晚上休息不好,甚至有做噩梦的情况,也会导致血压升高。
总结疫情期间导致患者血压波动的几个原因:
1. 劳累受凉、2.恐惧、紧张、焦虑、3.情绪激动、4. 睡眠不良。
针对以上原因,对这些疫情期间血压忽高忽低的患者给予以下建议:
1.奔波于抗疫一线的各行业工作人员一定要注意保暖,及时服用降压药,要做好血压监测。有条件要保证休息好尤其是保证睡眠。
2.避免紧张焦虑:未去过疫区且无病毒接触史的患者要重视疫情,但不必紧张及惊慌,稳定情绪,科学防护,适度防护。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保持血压稳定最为重要。一旦血压不稳定,患者会更加焦虑,既担心自己无法控制血压,又担心去医院治疗增加交叉感染风险,而这会进一步使血压不稳定。如果必要应减少对疫情的关注,转移注意力。部分病人可能需要心理热线的支持和一些药物帮助。
3. 有些高血压患者可能会因为焦虑导致睡眠变差,这在老年患者中尤为明显,而这会导致血压不稳定性增加。对于睡眠质量差的患者,可在睡前服用些安眠药助眠,保持良好睡眠。睡眠非常重要,是诊断情绪相关性高血压的重要指标,也是治好情绪相关性高血压的重要干预点。
因此如果出现以上血压剧烈波动的情况,要及时问诊,了解是否是情绪、焦虑、睡眠等问题导致。根据病情轻重缓急,血压控制尚可又无其他重大疾病的患者少去医院以免交叉感染,可以在我们总医院的互联网医院就诊。若出现血压过低、难以控制的高血压(收缩压 ≥ 180mmHg 和/或舒张压 ≥ 120mmHg)、剧烈头痛伴有恶心呕吐、视力障碍、急性胸闷胸痛或是危重不确定的情况,可以到医院急诊就医!
总之,高血压患者在规范用药的同时,还要做好生活干预,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监测血压、合理膳食、戒烟限酒、适度运动、放松心情、保证睡眠。
医生投稿:文章来源于医生投稿,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