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阻肺相关知识与患者教育管理
多数人不仅不了解慢阻肺,甚至没听说过,慢阻肺这种疾病就像藏在身体里的一把“慢刀子”,从发病到形成,一般5~10年才会出现明显症状,这期间病情很可能“不动声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COPD)是一种异质性肺部情况,以慢性呼吸道症状(呼吸困难、咳嗽、咳痰)为特征,是由于气道(支气管炎、细支气管炎)和/或肺泡(肺气肿)的异常所导致持续性(常为进展性)气流阻塞。
慢阻肺全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以持续性气流受限为主要特征,并且还能有效预防与治疗的疾病,支气管与肺组织的损害都是不可逆的,但是也会导致肺功能进行性减退,严重时还会直接影响患者的劳动能力与生活质量。
那么慢阻肺有哪些表现呢?一是慢阻肺患者最早期的表现为咳嗽、咳痰,常为晨间咳嗽,季节交替、天气转冷或初春、天气突变时明显。随病情发展,咳嗽、咳痰终日发生,冬、春季节加重,早、晚更明显。二是患者早期可出现劳力时气促,典型表现为上坡、急速步行困难,不能提重物,逐渐发展至轻微活动、甚至休息时也感到气短、呼吸困难。部分患者会出现喘息、胸闷,喉间可闻及哨鸣音。三是慢阻肺患者由于气促明显,耗氧量较正常人明显增加,晚期常出现体重下降、食欲减退、消瘦,以及肌肉萎缩、骨质疏松等表现。四是约半数人可合并抑郁或焦虑。“灰色的疾病、蓝色的情绪”是对COPD合并抑郁焦虑患者的形象描述。
肺功能检查是目前检测气流受限公认的客观指标,是慢阻肺诊断的“金标准”,也是慢阻肺的严重程度评价、疾病进展监测、预后及治疗反应评估中最常用的指标,应该像测量血压一样定期检测肺功能。
除了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对于慢阻肺患者同样重要。慢阻肺患者进行活动锻炼时可选择适合自身条件的运动方式、锻炼强度及锻炼时间;运动量宜从小开始,量力而行,逐渐增强运动耐受能力。在开始锻炼时可以慢步行走为主,以不出现气短为度。每次坚持5-10分钟,每日4-5次。逐渐适应后可将锻炼时间延长至每次20-30分钟,每日3-4次。锻炼方式也可逐渐过渡到慢跑、登梯、踏车、家务、太极拳、呼吸操、气功等。运动康复重在坚持,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后、心肺对日常活动的负荷能力就会不断提高,从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总之,应该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戒除烟酒、坚持服药,避免粉尘和刺激性气体的吸入;避免与呼吸道感染病人接触,在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期应尽量避免去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根据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避免受凉感冒,有效的避免诱发,希望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大家都可以“自由呼吸”!
医生投稿:文章来源于医生投稿,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