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时期,警惕这几种胃病找上门

现代人的生活,许多人都是晚睡晚起,三餐不定时吃,有时候一天两顿搞定,有时候吃了三顿晚上还要加“重口味”夜宵,结果 “胃酸过多”却找上门来了……

胃,酸到把自己都消化是什么体验?

为了帮助人体消化食物,胃壁细胞会根据人体一日三餐饮食习惯定时分泌胃酸。可是,如果三餐没有按时吃,过多的胃酸无处施展自己的能力,就可能去“啃”胃粘膜,甚至跑去食道和十二指肠“觅食”。由此引发了一系列酸相关性疾病。

1.浅表性和糜烂性胃炎

如果胃酸对胃粘膜浅层造成损害会造成浅表性或糜烂性胃炎1,患者大多无明显症状,有些表现上腹痛、腹胀、餐后饱胀、嗳气、反酸和早饱感2

2.胃溃疡

如果胃酸的侵害严重或者持续存在,特别是当胃粘膜的正常防御和修复功能已经被各类攻击因子破坏时,就会造胃溃疡1。黏膜发生炎性反应与坏死、脱落。患者会感觉到中上腹痛呈周期性、节律性发作、反酸,常在餐后0.5h~1h腹痛明显3

3.十二指肠溃疡

胃和十二指肠间之间有关卡“幽门”,食物消化成食糜后由此通过前往小肠,平时保持关闭,如果在高酸的刺激下敞开,胃酸也会趁机溜到十二指肠,对黏膜造成破坏,形成十二指肠球部糜烂或溃疡。症状与胃溃疡类似,主要是腹痛发作的时间不同,一般在空腹的时候发作,夜间明显,进食后腹痛可减轻或缓解3

4.胃食管反流病

如果胃酸过多,趁食管和胃之间的贲门没关紧,跑去食道“串门”,反流的胃酸和胃蛋白酶会对防御能力差的食管表面产生损害。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常感到烧心、反酸,常在餐后1小时出现。有时会并发咳嗽、哮喘、咽部不适、咽喉炎等。如果经常发生反流,还可能引起食道狭窄或梗阻,甚至食道癌4

胃酸过多带来的伤害,简直“说多了都是泪”。为了应对酸相关性疾病,我们不仅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而且需要药物来抑制胃酸和保护黏膜。

我们的目标是:抑胃酸护黏膜

临床上常用来治疗胃酸过多的药物包括下面三类:

1.抑酸药

包括H2受体拮抗剂(西米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和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雷贝拉唑等)。质子泵抑制剂的抑酸效果最强,作用于胃壁细胞,抑制胃酸分泌。抑酸治疗可以降低胃内的酸度,促进溃疡的愈合。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的疗程为4~6周,胃溃疡为6~8周3

但是质子泵抑制剂长期应用的不良反应较多,包括胃酸反跳、维生素缺乏、矿物质缺乏、继发性感染、骨质疏松等。

2.抗酸药

抗酸药是一类能中和过多胃酸的弱碱性物质,降低胃液酸度可以降低胃蛋白酶的活性,多用于辅助治疗。常用的抗酸剂有铝碳酸镁、碳酸氢钠、氢氧化铝、氧化镁等。适用于胃黏膜糜烂或以烧心反酸、上腹饥饿痛等症状为主的患者。

3.胃黏膜保护剂

除了抗酸之外,对消化道黏膜进行保护也很重要。比如铝碳酸镁,它是具有抗酸作用的胃粘膜保护剂。既可以中和胃酸,结合胆盐,维持胃内合适的PH值;也能形成层状晶体结构,覆盖在食道、胃黏膜和十二指肠黏膜表面,对黏膜起保护作用;还可以促进胃粘膜修复和增强胃粘膜屏障1-3。因为其几乎不入血吸收,服用1~2小时候可适当多喝水,预防便秘发生。其他胃粘膜保护剂还有硫糖铝、替普瑞酮、膜固思达等。

爱惜你的胃,从好好吃饭开始

除了药物治疗外,日常护理也很关键。“胃七分靠养,三分靠治”是有一定的道理,养胃就是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对胃多护理,多关心,不要做伤害胃的事情。

1、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一日三餐规律化,定时定量,不要暴饮暴食。

2、选择合适的食物。少吃辛辣、油腻、过硬的食物,以免刺激胃酸过度分泌,同时要细嚼慢咽,减轻胃的负担。

3、服药要谨慎。许多药物对胃都一定的刺激,比如非甾体抗炎药。特别是胃不好的患者选用时要提前跟医生说明。并且要按照正确的服药时间用药。

4、调节压力、保持精神愉悦。都说胃是情绪器官,就像有人会出现紧张得胃疼的情况。心理应激(紧张、抑郁、悲伤、恐惧等负面情绪)会引起迷走神经兴奋,引发胃壁血管痉挛性收缩和刺激胃酸过度分泌,最终引起胃炎、胃溃疡等疾病。

希望大家都能调节好心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这非常时期,也能有一个健康的胃。

 

1姒健敏. 胃黏膜保护剂的药理作用和应用评价[J]. 中华消化杂志, 2007(11):8-14.

2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 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2017年,上海)[J]. 胃肠病学, 2017(11): 670-687.

3中华消化杂志编委会. 消化性溃疡诊断与治疗规范(2016年,西安)[J]. 中华消化杂志, 2016, 36(8):508-513.

4中国胃食管反流病共识意见(2006·10三亚)[J]. 中华内科杂志, 2007, 46(2):170-173.

声明:本文旨在提供医学健康领域的一般信息,无法代替专业医疗建议、诊断或治疗。文章内容基于当前的医学知识和研究,但医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领域,信息可能随时更新,因此建议读者获取最新的医学指导。如果您是患者,请在做出任何健康决策前咨询合格的医疗专业人员。本文中的信息不应作为自我诊断或治疗的依据,紧急医疗情况应立即寻求专业医疗服务;如果您是医务人员,本文内容旨在作为教育和信息更新的资源。在临床实践中应用本文信息时,应结合您的专业判断和患者的具体情况。
查看全部

医生投稿:文章来源于医生投稿,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举报
点赞

意见反馈

下载AP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