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货科普|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专家教你呵护“小心肝”

7月28日是第13个“世界肝炎日”,今年的宣传主题是“坚持早预防,加强检测发现,规范抗病毒治疗”,旨在进一步提升大众对肝炎防治问题的关注,号召全社会积极行动起来,促进早预防、早检测、早治疗,努力消除肝炎的危害。
在世界肝炎日来临之际,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联合方舟健客推出《守护健康肝脏,消除肝炎危害》主题科普活动,汇集多名肝病专家,科普讲解肝病相关防治知识,为肝友们量身打造健康盛宴。

查出胆囊结石怎么办?不治疗会癌变吗?
不少人会在体检中发现一种常见的胆道疾病——胆囊结石。由于没有任何不适症状,不痛不痒,胆囊结石常常不受重视,但这代表可以不定期检查或是手术治疗。
胆囊结石是胆囊良性疾病,但若不加以干预治疗,长期刺激下,容易引起胆囊炎,甚至诱发癌变。
不过这种癌变不会在短期内发生,如果是年龄超过50岁、患胆囊结石超过10年、胆囊结石活动性差以及胆囊结石直径超过2厘米的,胆囊癌变的几率会增加,应及早治疗。
那如何才能知道自己有没有胆囊结石呢?其实很简单,对于胆囊结石的高危人群,如肥胖、长期不吃早餐等人群,可以到医院或者体检中心做一个肝胆彩超检查。
另外,如果提示怀疑有胆管结石或者肝内胆管结石的话,可以考虑选择做不受气体因素干扰的CT或者核磁共振,作为B超检查的结果补充,辅助医生明确诊断。
02
肝癌早筛早诊早治疗,这些方法要知道!
肝脏是一个“沉默寡言”的器官,肝癌早期可能没有任何症状,不易被察觉,多数患者被确诊时往往已是中晚期。因此,肝癌的早筛早诊,是降低恶性肿瘤死亡率的有效途径。
要想早发现、早治疗,可以进行肝癌早期筛查,包括体征检查、影像学检查、血液学检查、组织活检等方式。
根据《原发性肝癌的分层筛查与监测指南(2020版) 》,对于肝癌的高危人群,推荐每6个月进行1次常规监测;肝癌极高危人群,需要每3个月进行1次常规监测,6-12 个月进行一次增强CT或MRI。
临床上,肝癌的外科治疗是肝癌病人获得长期生存的重要手段。但是由于肝癌的高复发率,许多患者肝癌术后仍然出现了复发。
为降低复发转移风险,患者可积极采取干预措施,包括规范的抗病毒治疗,术后密切监测和定期随访。对于高危复发风险的肝癌患者,可以使用术后辅助治疗预防复发。除医学手段外,良好的生活习惯也能提高肝癌患者生存质量,降低复发风险。
03
得了脂肪肝别大意!做好这几点可逆转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饮食结构的变化,当前脂肪肝已超过病毒性肝炎,成为第一大慢性肝病。在我国,脂肪肝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大约每3个成年人中,就有1个脂肪肝。
说到脂肪肝,大家都不陌生,但容易因其“不痛不痒”而忽视。事实上,脂肪肝可进展为肝炎、肝纤维化,甚至是肝硬化和肝癌,还会增加罹患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同时可能伴发各种内分泌疾病。
世界卫生组织曾发出警告:脂肪肝将严重威胁人类健康。所以,如果体检发现自己有脂肪肝或相关症状,建议咨询医生进行评估和治疗,不能置之不理。
按病因来看,脂肪肝可分为酒精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肝两类。
酒精性脂肪肝,主要是大量饮酒所致。治疗也相对简单——戒酒。如果不控制,不戒酒,时间一长,就可能发展为酒精性肝硬化,甚至是肝癌。
非酒精性脂肪肝则与很多因素相关,包括胰岛素抵抗、摄入过多高脂肪食物、含糖饮料,久坐少动等等。这类脂肪肝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药物,幸运的是,大多数的单纯性脂肪肝可通过改变生活方式逆转,如减轻体重、控制饮食。
如果查出患了脂肪肝,一定要重视,不过也不必过于担心。在早期阶段,如单纯脂肪性肝病,积极治疗下是完全可以恢复的。当病情进展至脂肪性肝炎这一阶段,如能控制好基础疾病,改善生活方式,大多数患者是可以逆转的。
防治脂肪肝,早诊早治是关键。若是脂肪肝长期得不到有效控制,等进展至肝硬化甚至肝癌的阶段,这时就很难逆转了。所以我们要正确认识脂肪肝的危害,早干预,早治疗。
除深入浅出的精彩科普视频外,7月28日世界肝炎日,还有专家大咖在线直播答疑,“肝”货满满,敬请关注方舟健客《名医健谈》直播间!
原创文章:方舟健客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