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期的科普知识
怀孕是每个女性人生中的重要阶段,孕妇的身体状况和生活习惯对胎儿的健康发育至关重要。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关于孕妇的科普知识,帮助准妈妈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身体变化和注意事项。
一、孕早期
本文章仅适用于单胎妊娠、无妊娠并发症和合并症的孕妇。
孕期保健的要求,是在特定的时间,系统提供有证可循的产前检查项目。产前检查的时间安排,要根据产前检查的目的来决定。
根据目前我国孕期保健的现状和产前检查项目的需要,本文章推荐的产前检查孕周分别为:妊娠6~13周+6,14~19周+6,20~24周,25~28周,29~32周,33~36周,37~41周。共7~11次。有高危因素者,酌情增加次数。
(一)首次产前检查(妊娠6~13+6周)
1.健康教育及指导:根据孕前BMI,提出孕期体质量增加建议。继续补充叶酸0.4~0.8mg/d至孕3个月。避免接触有毒有害物质,避免密切接触宠物;慎用药物;改变不良生活习惯;保持心理健康,及时释放精神压力。
2.常规保健:建立孕期保健手册。仔细询问月经情况,确定孕周,算预产期。评估孕期高危因素。全面体格检查,包括心肺听诊,测量血压、体质量,计算BMI;常规妇科检查;胎心率测定。
3.必查项目:血常规;血型(ABO和Rh血型);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空腹血糖水平;HBsAg筛查;梅毒血清抗体筛查;HIV筛查;超声检查。心电图检查。
(二)妊娠14~19+6周产前检查
1.健康教育及指导:流产的认识和预防。妊娠生理知识。营养和生活方式的指导。中孕期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筛查的意义。非贫血孕妇,如血清铁蛋白<30μg/L,应补充元素铁60mg/d;诊断明确的缺铁性贫血孕妇,应补充元素铁100~200mg/d[28,38]。开始常规补充钙剂0.6~1.5g/d。
2.常规保健:分析首次产前检查的结果。询问阴道出血、饮食、运动情况。体格检查,包括血压、体质量,评估孕妇体质量增加是否合理;子宫底高度;胎心率测定。
3.备查项目:无创产前基因检测(NIPT)
在怀孕的早期,孕妇可能会经历一些常见的症状,比如乳房胀痛、恶心呕吐等。孕妇在这个时期需要注意补充叶酸和其他重要的维生素,以促进胎儿的健康发育。此外,孕妇要注意避免接触有害物质,如烟草、酒精和药物等,以保护胎儿的健康。
第1 页
二、孕中期
孕中期是孕妇身体变化最为明显的阶段。孕妇的子宫会逐渐扩大,胎儿也开始有了明显的动静。孕妇在这个时期要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摄入足够的蛋白质、钙和铁等营养物质,以支持胎儿的正常发育。此外,孕妇要注意控制体重的增长,避免过度肥胖对胎儿和自身健康的不利影响。
三、孕晚期
孕晚期是孕妇即将迎来宝宝的阶段。孕妇在这个时期可能会出现一些常见的不适症状,如腰酸背痛、腿肿等。孕妇需要适当地休息,保持良好的姿势,缓解身体的不适。此外,孕妇还需要定期进行产前检查,了解胎儿的发育情况和自身的健康状况。
补充的营养素妈妈们在孕期的营养要全面均衡,而且更应该补充一些营养素,来满足自身以及胎儿的身体需求。1.叶酸:胎儿期是神经系统发育的重要阶段,而叶酸是胎儿神经管发育所需的重要营养成分,在孕期补充一定量的叶酸可以防止胎儿神经管畸形,如果缺乏叶酸,有可能造成巨幼细胞性贫血。2.铁:宝宝的血液需要从母亲的血中吸收铁、蛋白质、卟啉等来制造,所以妈妈们孕期铁的消耗量会有所增加,同时孕期又面临血液稀释的问题,更易引起血中红蛋白的下降,铁是血红细胞形成的重要元素,如果血色素持续下降,会引起机体免疫力下降,导致胎儿营养不良,发育迟缓等,重度贫血甚至会引起分娩时凝血功能的障碍、大出血等危及生命的后果。3.维生素A:能促进宝宝心脏发育,坚固牙齿并预防先天性视力障碍。同时能提升妈妈的
第2 页
孕妇饮食
孕妇的饮食对胎儿的健康发育至关重要。孕妇应该保持均衡的饮食,包括五谷杂粮、新鲜蔬菜和水果、优质蛋白质等。此外,孕妇还需要注意避免食用生肉、生鱼和生蛋等可能存在食源性疾病的食物,以保护自己和胎儿的健康。
孕妇运动
适量的运动对孕妇和胎儿的健康都有益处。孕妇可以选择一些适合孕期的运动方式,如瑜伽、散步等,以保持身体的活动和灵活性。但是,孕妇要避免剧烈运动和可能存在伤害的运动项目,如激烈的球类运动和高强度的健身训练等。
六、孕妇心理健康
孕妇的心理健康同样重要。怀孕期间,孕妇可能会经历情绪波动和焦虑等情绪问题。孕妇可以通过与亲朋好友交流、参加准妈妈群体活动等方式来缓解压力,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七、孕妇常见问题
在怀孕期间,孕妇可能会遇到一些常见的问题,如妊娠纹、水肿、孕妇高血压等。孕妇需要了解这些问题的原因和预防措施,并及时咨询医生的建议,以保障自己和胎儿的健康。
孕妇科普文章为大家介绍了孕妇的一些常见知识和注意事项,希望能帮助准妈妈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身体变化和保护胎儿的健康。怀孕是一段特殊的旅程,准妈妈们需要给予自己足够的关爱和重视,以保持身心的健康和快乐
医生投稿:文章来源于医生投稿,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