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阻且长,行则将至:中国房颤管理现状及抗凝药物的选择

房颤(AF)是成年人中最常见的心律不齐,为患者、社会健康和卫生经济带来沉重的负担。据估计,目前成人的AF患病率在2%到4%之间,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对未被诊断AF患者的筛查,预计该比例将增加2.3倍[1]。根据FHS(Framingham心脏研究)发布的数据,AF的患病率在过去50年中增加了3倍。


据全球疾病负担项目估计,2016年全球AF患病数约为4630万人。在美国,至少有300万至600万AF患者;预计到2050年,将达到约600万至1600万。在欧洲,55岁以上人群中AF患者在2010年约为900万,预计到2060年将达到1400万。在亚洲,到2050年至少有7200万人被诊断为AF,约300万人发生AF相关卒中[2]

图片



我国总体房颤患病率高,患者知晓率低,抗凝治疗比例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根据中国国家卒中筛查与预防项目的调查结果,2014-2015年,中国≥40岁成年人中AF的总体患病率为2.31%,预计随着经济增长、人口老龄化和房颤筛查工具的改进,AF的患病率将继续上升[3]


中国心房颤动流行病学研究是一项横断面研究,旨在提供可靠的中国AF患病率,对AF的认识和抗凝药物使用的数据[4]


研究对2014-2016年间中国7个地区的47,841名成年人(年龄≥45岁)进行了社区调查,近期发表的结果显示,我国整体加权AF患病率为1.8%(95%置信区间[CI]: 1.7%-1.9%),不同地区的患病率在0.9%-2.4%之间,预计中国有790万(95%CI: 7.4%-8.4%)AF患者。


AF的加权患病率在年龄高的人群中较高(p趋势<0.0001),男性的患病率高于女性(1.9%, 95%CI: 1.7%-2.1% vs 1.7%, 95%CI 1.5%-1.8%; p <0.0001)(图2)。

图1.jpg

按年龄分层的男性和女性的房颤加权患病率

AF知晓率低的独立预测因素是年龄(≥75岁)、男性、农村居民。≥75岁的人群,AF的知晓率仅为53.9%,男性为58.5%,农村居民仅为35.3%。CHA2DS2-VASc评分较高(男性≥2分,女性≥3分)的AF患者中,仅有6.0%接受了抗凝治疗。


GLORIA-AF研究分析了达比加群获批后,非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抗凝剂(NOAC)的上市是否与中国抗凝治疗模式的改变有关[5]。结果显示,达比加群上市后,中国房颤患者处方抗凝药(OAC)的比例为27.2%,处方OAC的患者标准化比例绝对值增加了9.9%(95%CI: 3.7%~16.0%),抗血小板药物减少了17.3%(95%CI: -24.3%~-10.4%)。但仍有大量有卒中风险的房颤患者未得到治疗(图3)。

图3.jpg

达比加群上市后抗栓治疗变化情况

2019年中国心房颤动医疗质量报告显示[6],2018 年与2017 年相比,我国非瓣膜性AF患者接受血栓栓塞风险评估的比例有所升高(47.3% vs32.9%, P <0.05),具有适应证的AF患者出院处方包括抗凝药比例增高(56.7% vs53.9%, P <0.05),更高比例的接受抗凝治疗患者得到了抗凝指导(88.6%vs 86.6%, P <0.05)。虽然2018年我国AF诊疗质量较2017年有明显改善,但血栓栓塞风险评估和抗凝治疗仍有很大提升空间。


中国的AF治疗率也远低于发达国家。一项研究评估了世界范围内心电图证实的AF/房扑患病率,抗凝药的使用和临床预后[7]。该研究包含了两项基于人群的大型前瞻性队列研究,共纳入153,152名来自于20个不同国家的参与者。


结果显示,在CHADS2评分≥1的AF患者中,只有37%接受了抗血小板药物或华法林治疗,其中高收入国家(加拿大、瑞典等)的治疗率(85%)明显高于中等收入国家(中国、阿根廷等)和低收入国家(孟加拉国、巴基斯坦、津巴布韦等)(24%)(图2)。

图2.jpg

2 CHADS2评分≥1的房颤患者的抗血栓治

不断增加的AF患病率对有限的医疗资源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并给患者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中国房颤(China-AF)研究是一项前瞻性,多中心,基于医院的持续性登记研究,首次根据中国的真实数据分析住院总频率以评估AF患者住院发生率[3]


共纳入从2011年8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来自31个中心的23,108名患者。在平均37.3±20.4个月的随访中,总共发生14,828例住院治疗,1,277例死亡,其中7512例患者(占37.2%)至少住院了1次。AF患者全因住院总体发生率为24.0/100患者-年。≥75岁患者的住院率最高,为33.5/100患者-年(图4)。ORBIT-AF研究显示,美国AF患者的全因住院率高达38.8/100患者-年[8]。此外,来自欧洲心脏病学会九个成员国的EORP-AF Pilot注册数据显示,AF患者的年住院率高达39.3/100患者-年[9]


尽管中国AF患者的住院率可能不如西方国家高,但中国与西方国家面临相似的AF疾病和住院经济负担。

图4.jpg

根据年龄和性别的AF患者住院率

图片



最新真实世界研究结果为非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抗凝药(NOAC)在AF患者中的应用再添新证


最新关于GARFIELD-AF研究的一项分析发表,目的是比较维生素K拮抗剂(VKAs)、直接凝血酶抑制剂(DTIs)和Xa因子抑制剂(FXaI)起始治疗新诊AF患者2年后,在死亡率、卒中/全身性栓塞(SE)和大出血的有效性。


该分析使用了一种新的方法-重叠倾向加权,来平衡患者的协变量,可以避免排除患者(对匹配进行了优化),并给予接受不同治疗的倾向性最大的权重,从而保证组间的均衡可比。并使用Cox比例风险模型方法对数据进行了分析[10]


该研究数据摘自2018年11月19日的GARFIE LD-AF研究数据库,分析了2013年4月至2016年8月期间招募的第3-5组(共25,551例患者)。随访数据的收集间隔为4至 24个月。


结果显示,与不使用口服抗凝药(OAC)治疗相比,OAC可以显着降低全因死亡率和非出血性卒中/ SE风险(校正后HR 0.82; 95%CI 0.74-0.91 和HR 0.71; 95%CI 0.57-0.88),显著增加大出血风险(HR 1.46; 95%CI 1.15-1.86)。与VKA相比,NOAC显著降低全因死亡率和大出血风险(HR 0.79; 95%CI 0.70-0.89 和HR 0.77; 95%CI 0.61-0.98),非出血性卒中风险相似(HR 0.96; 95%CI 0.73-1.25)(图5)。


图5.jpg

基线治疗随访2年时,未校正和校正后的临床结局

与VKA相比,使用DTI和FXaI显著降低全因死亡风险(分别是HR 0.83; 95%CI 0.71-0.98和HR 0.7; 95%CI 0.65-0.92)。DTI,FXaI和VKA之间的卒中/SE风险没有显著差异。与VKA相比,使用DTI显著降低大出血风险(HR 0.68; 95%CI 0.47-0.98),而FXaI的出血风险未显著降低(HR 0.84; 95%CI 0.63-1.12)。FXaI 与DTI相比,大出血的风险更高,虽然差异并不显著(图6) 。


图6.jpg

基线OAC治疗随访2年后,校正后的临床结局

另一项近期发表于Stroke杂志的荟萃分析,比较了NOAC之间的有效性和安全性[11]。通过系统检索2020年5月之前的所有观察性研究,最终纳入17项观察性队列研究,所有研究均采用了基于倾向评分的方法(如倾向评分匹配或逆概率加权法[IPTW])来平衡两个治疗组之间的患者特征。


主要终点方面,与达比加群相比,利伐沙班显著增加卒中或SE(1.39% vs 1.19%; HR, 1.16; 95%CI 1.05-1.29; P=0.003)和大出血(1.99% vs 1.60%; HR, 1.32; 95%CI 1.24-1.41; P<0.00001)的风险 (图7)。


图7.jpg

使用利伐沙班与达比加群的房颤患者的主要终点比较

次要终点方面,与达比加群相比,利伐沙班显著增加全因死亡(HR, 1.24; 95%CI 1.07–1.45; P=0.006),颅内出血(ICH)(HR, 1.74; 95%CI 1.54–1.97; P<0.00001)和胃肠道(GI)出血(HR, 1.13; 95% CI 1.01–1.26;P=0.03)的风险。


这一结果也与近期发表的另一项大型网络荟萃分析保持一致。该分析纳入34项观察性研究(其中21项研究和13项研究分别报告了不同NOACs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终点),共包含605,771名患者[12]。其中使用达比加群者225,807人,使用阿哌沙班者128,925人,使用利伐沙班者251,039人。主要终点是安全性,包括任意出血、大出血、GI出血、ICH和出血性卒中。


与达比加群相比,利伐沙班均显著增加大出血(HR 1.3; 95%CI 1.1-1.5),GI出血风险(HR 1.2; 95%CI 1.0-1.5)和ICH风险(HR 1.3; 95%CI 1.0-1.7)(图8)。

图8.jpg

网络荟萃分析中各安全性终点的风险比汇总

小结

我国总体AF患病率高,预计随着经济增长、人口老龄化和房颤筛查工具的改进,患病率将继续上升,房颤造成的经济和社会负担巨大,房颤患者的管理需要进一步优化。AF患者口服抗凝治疗相对于不抗凝获益显著,NOAC相对于VKA又进一步加强了患者在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的获益。既往已有多项真实世界研究一致表明,达比加群相对于华法林、利伐沙班具有相似或更优的安全性。与最新发表的真实世界研究结论保持一致,可以为临床医生对于AF患者的抗凝选择提供新的参考。

审批号:SC-CN-04029

声明:本文旨在提供医学健康领域的一般信息,无法代替专业医疗建议、诊断或治疗。文章内容基于当前的医学知识和研究,但医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领域,信息可能随时更新,因此建议读者获取最新的医学指导。如果您是患者,请在做出任何健康决策前咨询合格的医疗专业人员。本文中的信息不应作为自我诊断或治疗的依据,紧急医疗情况应立即寻求专业医疗服务;如果您是医务人员,本文内容旨在作为教育和信息更新的资源。在临床实践中应用本文信息时,应结合您的专业判断和患者的具体情况。
查看全部

原创文章:方舟健客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举报
点赞

意见反馈

下载AP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