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发现乙肝到消除乙肝,我们要走的路还有多长?

骆红霞个人号
阅读量:283
关注

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全球约20亿人曾感染过乙型肝炎病毒,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所致的肝衰竭、肝硬化和肝癌。所幸,一代又一代科研人不断追求突破,对抗乙肝——从发现到治疗,再到努力消除这一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

发现乙肝-从渐进到跃进

乙型肝炎病毒在地球上存在的时间远超想象。相关研究显示,约800~4500年前的欧亚人遗骸的人基因组中,就已发现了乙型肝炎病毒(HBV)存在的证据。

但直到二战时期,人类才在英国随军医生Maccallam的引领下第一次认识到甲型肝炎和乙型肝炎的区别。他第一次在概念上对肝炎做了定性分类,将由被粪便污染的食物和水经消化道传播引起的肝炎称为传染性黄疸(后称甲型肝炎),由污染血液经输血传播引起的肝炎称为血清性黄疸(后称乙型肝炎)。

1963年,美国医学家Baruch Blumberg和Harvey Alter首次在澳大利亚土著人身上发现了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当时被称为澳原)。1970年,伦敦Middlesex医院的D.S Dane用电子显微镜观察乙肝患者的血液,突破性发现了乙肝病毒颗粒。

治疗乙肝-从干扰素到核苷(酸)“家族”

从上世纪80-90年代干扰素被批准开始,人类正式开始了针对乙型肝炎患者的治疗。

干扰素之后,核苷(酸)类似物登场。1998年,首个核苷类似物拉米夫定被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此后,为克服耐药性等问题,多个新型的核苷(酸)类似物也相继问世,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药物的家族不断扩大。目前,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TAF)、富马酸替诺福韦酯(TDF)、艾米替诺福韦(TMF)和恩替卡韦(ETV)等药物已在临床上广泛用于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有效的抗病毒治疗可以帮助患者抑制HBV复制,降低HBV相关肝癌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生命质量,延长生存时间。

消除乙肝-扩大治疗,提升可及

2016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的宏伟目标;2022年,世界卫生组织再次提出“80%以上的乙肝病毒感染者得到治疗”这一更为明确的关键措施指标。这些倡导不断为乙肝的消除指明科学的方向。但是,在消除乙肝的征程中,低治疗率始终是一大挑战。据估计,2016年我国一般人群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流行率为6.1%,慢性HBV感染者为8600万例,其中约2800万例是需要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但治疗率却只有17%。

今年2月,我国发布了最新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进一步扩大了治疗范围:对于血清HBV DNA阳性者,谷丙转氨酶(ALT)持续异常(大于正常值上限),且排除其他原因所致,就应启动抗病毒治疗。即使谷丙转氨酶(ALT)水平正常,也不能掉以轻心,只要符合下列情况之一,都建议抗病毒治疗:(1)有乙型肝炎肝硬化家族史或肝癌家族史;(2)年龄>30岁;(3)无创指标或肝组织学检查,提示肝脏存在明显炎症或纤维化;(4)HBV相关肝外表现(如HBV相关性肾小球肾炎等)。临床确诊为代偿期和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无论其谷丙转氨酶(ALT)和HBV DNA水平及HBeAg阳性与否,均建议抗病毒治疗。

同时,《指南》推荐了目前乙肝的一线治疗药物,包括恩替卡韦(ETV)、富马酸替诺福韦酯(TDF)、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TAF),为乙肝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更多选择。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双通道”等医保惠民政策的落地,乙肝治疗药物的可及性和可支付性都已大幅提高,坚持规范治疗,更多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回归健康生活已成为可能。期待在科研人员的持续努力下,乙肝治愈也将不再遥远。

声明:本文旨在提供医学健康领域的一般信息,无法代替专业医疗建议、诊断或治疗。文章内容基于当前的医学知识和研究,但医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领域,信息可能随时更新,因此建议读者获取最新的医学指导。如果您是患者,请在做出任何健康决策前咨询合格的医疗专业人员。本文中的信息不应作为自我诊断或治疗的依据,紧急医疗情况应立即寻求专业医疗服务;如果您是医务人员,本文内容旨在作为教育和信息更新的资源。在临床实践中应用本文信息时,应结合您的专业判断和患者的具体情况。
查看全部

医生投稿:文章来源于医生投稿,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举报
点赞

意见反馈

下载AP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