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性鼻炎治疗策略

刘琢扶个人号
阅读量:2259
关注

过敏性鼻炎是耳鼻喉科常见的鼻部黏膜慢性炎症性疾病,还可诱发哮喘、鼻息肉、中耳炎等多种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过敏性鼻炎是一种由抗原引起的,Ig-E介导的鼻黏膜非感染性慢性炎症性疾病,临床上表现为鼻塞、流鼻涕、打喷嚏、清水涕,可能同时伴有眼部症状1

近年来其患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持续上升趋势,给各国带来了沉重的卫生经济的负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2。我国AR的发病率近十年也显著攀升,由11.1%升至17.6%3,成为日益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

过敏性鼻炎的治疗策略包括避免过敏原、药物治疗和免疫治疗等1。ARIA指南2和2015年中国天津过敏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1均建议避免接触过敏原、药物治疗、过敏原特异性免疫治疗以及患者教育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模式。

1 、避免接触过敏原。

避免接触过敏原是防治过敏性鼻炎的第一个环节,也是至关重要的环节之一。各国指南均推荐AR患者进行过敏原检测,以明确过敏性鼻炎的诊断及过敏原的种类,为预防AR和免疫治疗提供依据。过敏原的诊断包括皮肤点刺试验(skin prick test, SPT)和血清学特异性IgE检查,两种检测方法在准确性和特异性方面没有显著差异。

2 、药物治疗。

1)鼻用糖皮质激素。鼻用糖皮质激素是过敏性鼻炎的一线治疗药物。其对过敏性鼻炎的所有鼻部症状都有显著改善作用,是目前治疗过敏性鼻炎最有效的药物。临床上可以根据每种药物的推荐剂量,每天喷鼻1-2次, 轻-中度过敏性鼻炎使用2周,中-重度过敏性鼻炎使用4周以上。持续治疗的效果明显优于间断治疗。鼻用糖皮质激素的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局部不良反应,如鼻腔干燥、鼻出血等一般均为轻度。具体的药物有丙酸氟替卡松等。

2)口服抗组胺药。第二代抗组胺药也是过敏性鼻炎的一线治疗药物,临床推荐使用。一般每天使用1次,疗程不小于2周。对花粉过敏的患者,推荐在花粉季到来之前进行预防治疗。

3)鼻用抗组胺药。鼻用抗组胺药的疗效等于或者优于口服抗组胺药,特别是对于鼻塞症状的缓解。临床上推荐单独或者联合鼻用糖皮质激素使用。鼻用抗组胺药起效迅速,在使用后15-30分钟即可起效。一般一天使用2次,连续使用2周以上。鼻用抗组胺药的安全性良好,苦味为主要的不良反应。

4)白三烯受体拮抗剂。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对鼻塞的改善作用优于第二代口服抗组胺药,而且能够有效缓解喷嚏和流涕症状。适用于过敏性鼻炎伴或不伴哮喘的患者,每天用药1次,晚上睡前口服,疗程4周以上。对使用鼻用糖皮质激素后仍有鼻塞的患者,可联用白三烯受体拮抗剂。

5)减充血剂。鼻用减充血剂为过敏性鼻炎的二线治疗。临床上酌情慎用。鼻用减充血剂可以改善鼻塞症状,但应严格控制使用次数及疗程,每天使用1-3喷,连续使用不要超过7天。

6 )其他:肥大细胞膜或口服糖皮质激素,目前较少使用。

3 、过敏原特异性免疫治疗。

免疫治疗是通过向体内输入大剂量的过敏原诱导患者免疫耐受,从而达到治疗过敏性鼻炎的目的。目前临床上使用的免疫治疗方法有皮下注射法和舌下含服法。其优点是对过敏性鼻炎有近期和远期疗效,且有可能改变疾病的自然进程,预防过敏性鼻炎发展成哮喘,减少产生新的过敏源。缺点是总的疗程时间长,需要3年左右,费用较高。

4 、患者教育。

临床医师较容易忽视患者教育,但健康教育在过敏性鼻炎的防治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患者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意识,加强对治疗的依从性,从而优化治疗效果,提高满意度。过敏性鼻炎是一种慢性疾病,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这一点上需要提高患者的认知。

综上所述,过敏性鼻炎的治疗需要结合多种因素综合考虑,包括患者过敏原、年龄、经济状况、用药喜好、依从性等等,力争从精准医学的角度出发,给予患者最合适的治疗。

  

参考文献:

1.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鼻科组, 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鼻科学组. 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年,天津).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6;51(1):6-24.

2. Bousquet J, Khaltaev N, Cruz AA, et al. Allergic Rhinitis and its Impact on Asthma (ARIA) 2008 update (in collaboration with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GA(2)LEN and AllerGen). Allergy.2008;63 Suppl 86:8-160.

3. Wang XD, Zheng M, Lou HF, et al. An increased prevalence of self-reported allergic rhinitis in major Chinese cities from 2005 to 2011. Allergy.2016;71(8):1170-1180.

声明:本文旨在提供医学健康领域的一般信息,无法代替专业医疗建议、诊断或治疗。文章内容基于当前的医学知识和研究,但医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领域,信息可能随时更新,因此建议读者获取最新的医学指导。如果您是患者,请在做出任何健康决策前咨询合格的医疗专业人员。本文中的信息不应作为自我诊断或治疗的依据,紧急医疗情况应立即寻求专业医疗服务;如果您是医务人员,本文内容旨在作为教育和信息更新的资源。在临床实践中应用本文信息时,应结合您的专业判断和患者的具体情况。
查看全部

医生投稿:文章来源于医生投稿,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举报
点赞

意见反馈

下载AP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