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乙肝?

乙肝,全称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疾病。这种病毒存在于乙肝患者的血液和体液中,如唾液、泪液、生殖道分泌物等。乙肝病毒通过破损的皮肤、黏膜或性接触等途径传播给易感人群。乙肝在临床上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乙肝患者在感染病毒后的数天至一年以上发病,病程一般为2-4周,表现为发热、恶心、厌油、食欲不振等消化道症状,以及乏力、头痛、尿黄如茶色、肝区疼痛等症状。慢性乙肝患者在急性乙肝的基础上反复发作,病程超过半年以上,症状较轻,主要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腹胀等症状。
乙肝的预防和治疗
预防乙肝的最有效方法是接种乙肝疫苗。按照我国现行的乙肝疫苗接种政策,新生儿在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首针乙肝疫苗,之后在1个月和6个月分别接种第2针和第3针。接种疫苗后,身体会产生针对乙肝病毒的抗体,从而有效降低感染乙肝的风险。除了接种疫苗外,以下是一些预防乙肝的措施:
1. 避免与乙肝患者的血液或体液接触,如不共用注射器、牙刷、剃须刀等个人用品。
2. 正确处理乙肝患者的排泄物和分泌物,避免接触含有乙肝病毒的物质。
3.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包括勤洗手、戴口罩等,以降低感染风险。
乙肝的治疗目标是清除体内的乙肝病毒,防止其对身体造成持续性的损害。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两种。药物治疗方面,目前市场上有多种抗乙肝病毒药物,如干扰素、拉米夫定等,可以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减轻肝脏炎症,延缓病情进展。但是药物治疗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患者切勿自行购药使用。非药物治疗方面,包括一般生活方式的调整、饮食治疗等。保持良好的作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充足的睡眠。饮食上应注意营养均衡,多吃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鱼、瘦肉等。同时应避免高脂肪、高糖、高盐的食物,以减轻肝脏的负担。此外,保持良好的心态也是治疗乙肝的重要一环,可以帮助患者缓解病情带来的压力和焦虑情绪。
除了治疗乙肝外,乙肝患者还需要注意定期进行肝功能检查、乙肝病毒DNA检测、肝脏超声等检查,以了解病情发展情况。在康复过程中,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建议,按时服药,并注意调整饮食和生活方式,以促进身体的康复。同时,患者应避免盲目相信一些所谓的“偏方”或“特效药”,以免上当受骗,延误治疗时机。
总之,乙肝并不可怕,只要我们正确认识它、预防它、治疗它,就能有效地控制病情发展,减少对身体的损害。希望广大群众都能积极预防乙肝,关心自己的健康状况,发现患有乙肝后能够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
医生投稿:文章来源于医生投稿,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