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生真实一面:不怕辛苦、不怕流泪,就怕患者不懂我|医声医事
他们是守护健康的白衣天使,他们也是有血有肉的平凡人。
每日在听诊器里“听到”了哪些悲欢离合,一件件“白大褂”背后藏着怎样的喜怒哀乐;
健客医生APP《医声医事》栏目全新上线,传递医生心声,讲述医生故事。首期带您走进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呼吸内科主治医师彭小刚的真实世界。
尽管口罩还未摘下,但新冠疫情的阴霾已逐渐在人们心中散去,工作生活重新步入正轨。
一部《中国医生》的上映,又将人们重新拉回到一年半前那段沉重压抑的时光。
无畏无私的张竞宇院长、坚韧又柔软的医学科主任文婷、奋勇当先的援鄂医生群体,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构筑起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群像。
事实上,除了疫情重灾区武汉,全国各地的医务工作者也都在抗击疫情的前沿奋战着。
(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呼吸内科主治医师彭小刚)
抗击新冠疫情一线,“急救”二字就是医生的强心剂
2020年1月23日,农历腊月二十八,距离除夕还有两天。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呼吸内科主治医师彭小刚回到家中,准备和家人一起置备年货,过个热闹的团圆年。第二天,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打断了喜气洋洋的过年气氛,科室主任打来电话:“发热患者不断增加,医院急缺人手,需要立即回来支援!”
彼时,正是武汉封城的第一天。宜昌市的新增疑似病例也在不断上涨,各个传染病医院已人满为患,只能向彭小刚所在的三甲医院转运病患,医护人员应接不暇。
在此情形下,刚刚休假一天的彭小刚还没来得及在家过个春节,便被抽调到疫情防控一线,立刻投入到紧张的战斗中去。
回到医院后,所见的情况远比想象中更加严重。彭小刚所在的呼吸内科作为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的重点科室,留下了2—3名医生在科室进行正常接诊工作,其余医护人员全部冲上前线,进行新冠病人的接诊救治。
每隔4—6小时,医护人员会进行一次轮换,以保证大家有充足的精力与体力投入救治。但即便如此,一旦遇到重症病人突发紧急状况,“急救”二字就像一针强心剂,哪怕是正在睡梦中,脑子也会瞬间清醒,如同陀螺般开启“疯转”模式。
所有人的目标只有一个:全力救治,尽早安排康复患者出院,加快周转速度,收治更多病人。
“最紧急的那段时刻过去后,整个人感觉已经瘫了。”彭小刚如是说。

医生的悲凉与无力:“总有我们治不好的病”
7月初上映的《中国医生》,彭小刚和同事们也去看了。“印象最深的,还是作为医生,面对无可挽回的生命,那种绝望与无力感。”
在电影中,主治医师陶峻的病人张吉星,挺过各种难关拔管成功,就在所有人都以为他逃脱了死神的魔掌,他却因为心梗终止了生命。
而现实中,这样的情景时刻都在上演。
几年前,彭小刚在出门诊时,接诊了一位老年男性患者,确诊是肺癌晚期。出于对病人心理承受能力的考虑,彭小刚没有立即把这一结果告诉患者,而是委婉地表示需要先和家属谈一谈。但是患者平日里以收废品为主,也没有固定的同事,儿子也常年在外地打工,所以最终是委托了一位朋友前来跟医生沟通。
第二天,彭小刚向老人的朋友简单叙述了病情,并建议目前最好的办法就是先进行化疗。没想到,几天后,患者再来看医生时,却谢绝了彭小刚的治疗建议,他说自己知道这个病已经治不好了,不打算化疗了,希望医生能给开几天的药吃一吃,舒缓一下病情,剩下的时间想去看看儿子,布满沧桑的脸上平静而淡然。
这件事,让身为医生的彭小刚感到十分悲凉与无力:“医生终归只是凡人,不是神仙。纵使医学技术日新月异,也总有医生治不好的病。”
在疾病面前,医生就是病人与家属的救命稻草,他们往往对医生报以巨大的希望与期待。然而,当这份希望落空的时候,除了失望和悲伤,还有不少人会把悲恸转化为愤怒,将矛头指向医生。
有人说,医生因为看惯了生死,所以会比常人更加冷酷,但其实很少有人知道医生面对死亡时心里的真实想法。
彭小刚说,每一位医生都会尽最大努力去救治患者,但家属也得有最坏的打算。医生不是万能的,面对死亡医生也同样痛心。只是因为医生的职责所在,他们只能“冷静”地去面对。表面的无情,恰恰正是医生专业与认真的态度体现。
彭小刚想告诉大家的是,医生永远都和患者站在同一战线,只有患者的信任加上医生的坚持,才能共同守候我们的健康。
撰文:孙聪阳
原创文章:方舟健客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