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乙肝患者在抗病毒治疗后,仍然有肝硬化的进展?

阅读量:1384
点赞量:1

在我国,病毒性肝炎(乙肝为主)是诱发肝硬化甚至是肝癌的主要原因,慢乙肝患者体内存在大量的乙肝病毒,会持续不断的对肝细胞造成损伤,包括肝细胞坏死、增生和纤维化,最终导致肝脏纤维化,甚至诱发肝癌。

因此,慢乙肝患者需要进行及时、有效的抗病毒治疗,将乙肝病毒长期抑制在不可被临床检测的水平,阻止乙肝病毒对肝脏的破坏,延缓肝硬化、肝癌的发生。

但是临床上仍然有一部分患者,在坚持每天服用抗乙肝病毒药物,仍然发生了肝纤维化和肝硬化,这是为什么呢?

抗病毒治疗后仍然发生肝硬化的原因1:传统药物存在耐药风险2019年新版《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按照“强效低耐药”的原则,推荐慢乙肝患者一线抗病毒药物为替诺福韦酯(TDF)、丙酚替诺福韦(TAF)和恩替卡韦(ETV),并且建议之前服用的二线药物拉米夫定、替比夫定和阿德福韦酯的慢乙肝患者,应该及时更换为一线推荐药物。

2015版《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分析了二线药物拉米夫定、替比夫定和阿德福韦酯抗乙肝病毒的短期和长期疗效,在汇总了全球各大医学期刊高质量的文献后,发现拉米夫定、替比夫定和阿德福韦酯3种药物的疗效普遍低于一线药物替诺福韦酯和丙酚替诺福韦,存在高耐药风险。

抗病毒治疗后仍然发生肝硬化的原因2:未使用彻底有效的抗病毒药物

说完了二线药物,一线药物的耐药率就值得肯定吗?答案是否定的。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尤红教授开展了一项前瞻性研究,结果发现,慢乙肝患者在治疗78周的时候乙肝病毒DNA能够检测到,并且与肝纤维化呈显著相关,换言之,低水平的乙肝病毒是慢乙肝患者肝硬化发生的危险因素。

而这部分患者,之前服用过二线药物(拉米夫定、替比夫定和阿德福韦酯),后来换成了恩替卡韦,但是仍然有相当一部分患者乙肝病毒DNA并没有完全被抑制,处在低水平趋势,这部分患者占据了所有服用恩替卡韦患者的17.1%。

原因是恩替卡韦和二线药物拉米夫定、替比夫定和阿德福韦酯存在着相似的耐药突变,对二线药物耐药的患者,也会存在对恩替卡韦耐药的风险。

图源:摄图网因此,建议对于使用恩替卡韦超过一年的慢乙肝患者进行耐药检测(推荐乙肝DNA高敏检测,检测下限≤20IU/ml),以防发生耐药。同时,对患者用药史不清或没有检测条件的基层医院,在更换慢乙肝一线治疗药物时,临床医生应直接推荐抗病毒效果更强的替诺福韦酯TDF或者丙酚替诺福韦TAF,以防发生恩替卡韦耐药。

声明:本文旨在提供医学健康领域的一般信息,无法代替专业医疗建议、诊断或治疗。文章内容基于当前的医学知识和研究,但医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领域,信息可能随时更新,因此建议读者获取最新的医学指导。如果您是患者,请在做出任何健康决策前咨询合格的医疗专业人员。本文中的信息不应作为自我诊断或治疗的依据,紧急医疗情况应立即寻求专业医疗服务;如果您是医务人员,本文内容旨在作为教育和信息更新的资源。在临床实践中应用本文信息时,应结合您的专业判断和患者的具体情况。
查看全部

原创文章:方舟健客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举报
点赞

意见反馈

下载AP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