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早期症状以及患病危害科普

现在,物质条件越来越好,糖尿病早已经不是什么“富贵病”,很多老百姓都深受其扰。想想刚得病那会儿,是去体检才发现自己血糖偏高。
对于一般民众来说,糖尿病的症状是难以识别的,测血糖又需要买仪器、扎手指,这就给疾病留下了很大的发展空间。
糖尿病的危害主要在于,过高的血糖对身体各个器官的持续性损害。如果血糖控制得当,很多严重的并发症都可以避免,生活质量与正常人并没有太大差别。一旦任由其发展,不久悲剧就会降临。
那么在生活中如何提高警惕、及早发现它呢?
糖尿病早期出现的12个信号
1、体重下降
糖尿病患者尽管食欲和食量正常,甚至增加,但体重下降,主要是由于胰岛素绝对或相对缺乏或胰岛素抵抗,机体不能充分利用葡萄糖产生能量,致脂肪和蛋白质分解加强,消耗过多,呈负氮平衡,体重逐渐下降,乃至出现消瘦。
一旦糖尿病经合理的治疗,获得良好控制后,体重下降可控制,甚至有所回升。如糖尿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体重持续下降或明显消瘦,提示可能代谢控制不佳或合并其他慢性消耗性疾病。
2、萎型舌炎
指的是舌体的中央部位乳头萎缩表现为局部一块无舌苔覆盖的萎形缺损区,在糖尿病人群中其发生率高达62%。从中医角度,这种舌苔属于地图舌,往往是阴虚的表现,即中医的“消渴”。
3、多饮
主要由于高血糖使血浆渗透压明显增高,加之多尿,水分丢失过多,发生细胞内脱水,加重高血糖,使血浆渗透压进一步明显升高,刺激口渴中枢,导致口渴而多饮。多饮进一步加重多尿。
4、多食
多食的机制不十分清楚。多数学者倾向是葡萄糖利用率(进出组织细胞前后动静脉血中葡萄糖浓度差)降低所致。
正常人空腹时动静脉血中葡萄糖浓度差缩小,刺激摄食中枢,产生饥饿感;摄食后血糖升高,动静脉血中浓度差加大(大于0.829mmoL/L),摄食中枢受抑制,饱腹中枢兴奋,摄食要求消失。
然而糖尿病人由于胰岛素的绝对或相对缺乏或组织对胰岛素不敏感,组织摄取利用葡萄糖能力下降。
5、多尿
是由于血糖过高,超过肾糖阈(8.89~10.0mmol/L),经肾小球滤出的葡萄糖不能完全被肾小管重吸收,形成渗透性利尿。
血糖越高,尿糖排泄越多,尿量越多,24h尿量可达5000~10000ml。但老年人和有肾脏疾病者,肾糖阈增高,尿糖排泄障碍,在血糖轻中度增高时,多尿可不明显。
6、皮肤瘙痒
全身皮肤发痒,甚至会影响夜间睡眠者要注意了,这是糖尿病早期症状的经典表现之一,由于糖尿病的高血糖状态对全身微血管的损伤,进而影响皮肤的营养供应,患者往往会感到全身瘙痒不适。
7、上体肥胖
上体肥胖是指腰围与臀围之比大于0.7-0.85,特别是发生在女性身上的上体肥胖,该人群的糖耐量测试异常者高达60%。
因此,有专家认为这种上体肥胖的体型可作为诊断糖尿病的一项指征。
8、视力下降
不少糖尿病患者在早期就诊时,主诉视力下降或模糊,这主要可能与高血糖导致晶体渗透压改变,引起晶体屈光度变化所致。
早期一般多属功能性改变,一旦血糖获得良好控制,视力可较快恢复正常。
9、排尿困难
老年男性糖尿病患者出现排尿困难约占21%~42%。这说明糖尿病与排尿困难的发生呈正相关,中老年人若发现排尿困难,在排除前列腺问题之外,还应该注意糖尿病的早期诊断。
10、乏力
在糖尿病患者中亦是常见的,由于葡萄糖不能被完全氧化,即人体不能充分利用葡萄糖和有效地释放出能量,同时组织失水,电解质失衡及负氮平衡等,因而感到全身乏力,精神萎靡。
11、足部麻痹、伤口难愈
由于高血糖对周围神经的损害,患者的下肢常常处于麻木、麻痹(也有疼痛)的状态,感觉并不灵敏。
因为不能灵敏地感觉到疼痛,患者在日常走路、活动时很容易碰伤下肢。又由于高血糖对血管的损害,使受伤的组织难以愈合,甚至溃烂。
因此,下肢多伤,愈合缓慢,疤痕发黑是糖尿病的典型征兆。
12、手脚麻木或刺痛
当你手脚感到麻木或疼痛的时候,这也是糖尿病常见的征兆,主要是因为高血糖导致血液循环不良,因此损伤到神经。
目前我国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达到11.6%。据此推算,我国有糖尿病患者1.139亿,血糖超标、但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的成人大约有5亿。血糖控制不理想,会对全身多个器官造成损伤,出现糖尿病眼病、糖尿病心脏病、糖尿病肾病、神经病变等多种并发症。但精准控制血糖又很难。高珊说,朝阳医院京西院区内分泌科管理病友有自己的一套“规矩”:糖尿病患者来医院就诊时,医生会开具药物处方;然后护士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开具循序渐进的营养处方和运动处方,并将患者的其他用药信息反馈给医生,减少其他药物对血糖的影响。通常经过四周调整,多数患者就能够将血糖控制在比较平稳的状态。初次到医院就诊的糖友中,有17%属于重症患者,他们已经出现了并发症,需要住院治疗。对于这些患者,血糖精准管理医学中心的医护团队将在住院期间连续为他们进行生活方式干预,“上午上课、下午上课……”高珊说,通过一周左右的调整,患者出院时已经能基本掌握精准控制血糖的家庭方案。
高珊说,目前住院的糖尿病患者中,40岁以下的人越来越多。很多人都是平时不查血糖,或者是知道自己血糖高也不在乎,到医院就诊时,往往已经出现了并发症。最近这两年,出现眼部黄斑变性并发症的糖友特别多,高珊推测,这与糖友过度玩手机、玩电脑有关。黄斑变性的预后非常差,很多人短时间会失明,“前几天刚刚有位34岁的糖尿病患者因为出现了这种眼部并发症失明了。”
一、早在1948年,首次发现长期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者发生骨质疏松症。我国糖尿病患者约有50%患有骨质疏松症,尽管如此,人们对其的危害性认识还是不够的。
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是由于糖尿病患者胰岛素绝对或相对缺乏,引起机体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钙、磷、镁等元素代谢障碍而导致骨组织骨量减少的一种代谢性疾病。
对于糖尿病人群,骨质疏松症是呈“隐匿性流行”的,无明显自觉症状,而且常被糖尿病及其他并发症状所掩盖。骨质疏松症被医学界称为“无声杀手”,因为人们无法感觉到骨量的慢慢流失,早期常无症状,等感到腰酸背痛、弯腰驼背、身高变矮时,往往认为“人老骨脆”是自然规律。但由骨质疏松性骨折带来的严重后果甚至要超过糖尿病本身,使糖尿病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更为困难。糖尿病患者发生骨质疏松症的比例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常见的髋骨骨折、腕部骨折及无明显症状的脊椎骨折,绝大多数是由骨质疏松症所致。
人体骨骼一直处于骨形成和骨吸收的动态平衡中。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骨的吸收过程大于骨的形成过程,表现为骨密度渐渐下降,从而易产生骨折。现代研究认为糖尿病患者易患骨质疏松症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1、高血糖导致骨形成减少。2、胰岛素减少导致骨形成减慢。3、各类并发症导致的微血管病变影响成骨细胞功能,降低骨形成,加重骨质疏松。4、部分降糖药物也会导致骨密度下降。因此,预防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刻不容缓。
治疗糖尿病并发骨质疏松症主要是强调早期预防,应该严格控制血糖;给予口服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减少、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严格按照糖尿病饮食控制总热量,少食多餐,多进食含钙较高的食物,如乳制品、豆类、鱼虾、紫菜、海带等;鼓励糖尿病患者进行适当的户外活动,增加日光照射,促进皮肤维生素D的合成和钙的吸收,促进骨形成;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查。必要时应用治疗骨质疏松症的药物,主要分为抗骨吸收药物和促骨形成药物两类。抗骨吸收药物主要包括双膦酸盐类、降钙素类等。促骨形成药物主要是甲状旁腺激素。
糖尿病患者切莫让骨质疏松症乘虚而入,同时避免使糖尿病的治疗功亏一篑。
二、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会出现什么症状?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糖尿病并发症中比较严重的症状之一,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治疗可能导致患者死亡,因此患者朋友要知道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症状,了解常识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那么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会出现什么症状呢?
1.糖尿病症状加重 多饮多尿、体力及体重下降的症状加重
2.胃肠道症状 包括食欲下降、恶心呕吐。有的患者,尤其是1型糖尿病患者
临床表现可出现腹痛症状,有时甚至被误为急腹症。造成腹痛的原因尚不明了,有人认为可能与脱水及低血钾所致胃肠道扩张和麻痹性肠梗阻有关。
3.呼吸改变 酸中毒所致,当血pH<7.2时呼吸深快,以利排酸;当pH<7.0时则发生呼吸中枢受抑制部分患者呼吸中可有类似烂苹果气味的酮臭味。
4.脱水与休克症状 中、重度酮症酸中毒患者常有脱水症状,脱水达5%者可有脱水表现,如尿量减少、皮肤干燥、眼球下陷等。脱水超过体重15%时则可有循环衰竭,症状包括心率加快、脉搏细弱、血压及体温下降等,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5.神志改变 神志改变的临床表现个体差异较大,早期有头痛、头晕、委靡继而烦躁、嗜睡、昏迷,造成昏迷的原因包括乙酰乙酸过多,脑缺氧,脱水血浆渗透压升高,循环衰竭。
6.诱发疾病表现 各种诱发疾病均有特殊表现应予以注意以免与酮症酸中毒互相掩盖贻误病情。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治疗选对医院,选对方法很重要,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了解了症状表现之后一定要引起重视并积极治疗,以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治疗要选对医院,只有专业的治疗水平才是最安全的,只有安全、治疗效果对大家来说才是最重要的。建议大家还是早期发现后,早期进行治疗。
三、生活小改变,健康大受益。改善生活方式可以大大降低糖尿病风险。《美国退休人员协会杂志》最新载文,刊出多位专家总结的9个降低糖尿病风险的妙招。
1.每晚睡够6~8小时。英国华威大学研究发现,与每晚睡眠6~8小时的人群相比,睡眠少的人罹患糖尿病的风险高出28%。
2.戒掉甜饮料。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研究发现,每天1~2罐甜饮料会导致糖尿病风险增加26%。
3.少吃脂肪,增加纤维素。哈佛大学医学院乔斯林糖尿病研究中心主任乔治·金博士表示,多摄入纤维素有助于更快产生饱腹感,既防止过量饮食,又有助于更慢升高血糖,能减少胰腺B细胞的压力。
4.多吃完整的水果蔬菜。金博士表示,整个的水果和蔬菜含有控制体重和血糖所必需的多种营养素,而加工食品或补剂则无法做到这一点。
5.吃饭细嚼慢咽。主要有助于防止过量饮食。朋友和家人共同改善饮食等生活习惯,相互鼓励和支持,效果会更好。
6.饭后散步15分钟。可以显著降低饭后血糖水平,并至少保持3小时。
7.每周举重两次。美国弗吉尼亚州奥多明尼昂大学教授谢里·科尔伯格博士表示,身体大部分的糖储存于肌肉中,肌肉越少,糖存储空间就越小,血糖就会更高。力量训练保持较低血糖水平的时间比有氧运动更长。
8.每坐半小时,活动两分钟。久坐会导致葡萄糖代谢减速,每天坐6~8小时,会导致糖尿病风险增加19%。
9.平心静气,减少压力。金博士表示,压力大的时候,体内应激激素皮质醇水平就会上升,容易引起胰岛素抵抗,导致糖尿病发生。冥想打坐、听音乐、练瑜伽等都是不错的减压方式。
结论
通过对糖尿病发病机理、病症特点、简单的诊疗手段等问题进行研究论述,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糖尿病虽然发病原因多种多样,并发症多但我们通过吃药以及食疗仍旧可以有效
控制病状,另外我们通过日常生活还可以进行有效地预防,减少发病几率。糖尿病问题在我国已经比较严重希望能够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
医生投稿:文章来源于医生投稿,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