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自觉养肝护肝意识

肝脏是人体唯一没有痛感神经的器官,被称为“沉默的器官”。当肝脏发生炎症或病变,它总是默默承受,早期很少出现明显症状。因此,建立自觉的养肝护肝意识,显得非常重要和必要。那么我们一旦感染了病毒性肝炎后应该怎么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又该如何去爱护肝脏呢?
一、坚持早预防,规范抗病毒
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全球约 20 亿人曾感染过乙肝病毒。中国有 8600 万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据统计,1999—2019 年,我国病毒性肝病呈下降趋势,非病毒性肝病呈上升趋势。但病毒性肝炎仍然是国内肝硬化、肝癌和急性肝炎等肝病相关死亡的主要病因。中国疾控中心周报数据显示,2023 年 4 月,乙肝新增病例数仅次于流行性感冒。
防病要从生活着手:不同的病毒性肝炎,传播渠道不同,因此预防重点不同。甲肝和戊肝主要经消化道传播,水源或食物被污染可引起暴发流行,要注意日常卫生习惯。而乙肝、丙肝和丁肝则主要经血液、母婴和性传播,需要注意性行为安全和用血用具安全,对各种潜在的血液污染行为要保持科学的认知,避免不必要的输血,不要用未消毒的针头打针、穿耳洞、刺青,生活中不要与他人共用牙刷、刮胡刀。做好预防工作,还需要注意的是,到甲型肝炎高发区旅游前最好注射甲肝疫苗;高风险人群如医务人员、经常接触血液及血液制品人员、托幼机构工作人员、经常接受输血及血液制品者等均应该接种乙肝疫苗。
二、相关药物纳入医保谈判药物,可及性高
对于病毒性肝炎的治疗,目前药物有疗效,国家有政策,治疗可及性已经非常高。达到诊治标准的患者,应该积极规范治疗。据了解,抗乙肝病毒、丙肝病毒药物已纳入医保谈判药物,价格大幅度下降。乙肝抗病毒药物每天一片,每个月 10—20 元。丙肝可以治愈,病毒药物 3 个月一个疗程,费用 9000 元左右,慢性病医保部分可支付 2000—5000 元,低保患者报销比例更大。
三、病毒性肝病之外的“肝脏负担”不容忽视
除了病毒性肝病,随着社会压力和人们生活习惯的变化,熬夜、酗酒、肥胖、过度减肥等也会加重肝脏负担。数据表明,我国超重人群中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流行率为 60.33%,居世界中等水平。对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一方面要控制好体重,为肝脏减负;另一方面也要拒绝过度减肥,三餐只吃水果或者“低碳水化合物饮食”也很伤肝。同时,还应戒烟控酒,不要长期熬夜、过度劳累,也不要沉迷于过度保健造成药物性肝损伤。
四、从出生开始,呵护一生肝健康
保护肝脏健康,从出生开始。在国家免疫计划的呵护下,这已经成为社会共识。 2002 年,乙肝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计划;2009 年,甲肝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计划,病毒性肝炎发病率显著下降,接近发达国家流行水平。目前,我国 5 岁以下儿童乙肝表面抗原流行率 0.21%, 已达全球最低水平。这是全面降低我国公民病毒性肝病流行率最有效的基础工作。
儿童甲肝疫苗和乙肝疫苗属于国家计划免疫疫苗,由政府免费提供接种。每个新生儿都会在第一时间注射第一针乙肝疫苗,并在 6 个月内完成计划免疫。1 周岁之后接种甲肝疫苗。16岁以上,可接种戊肝疫苗。对于乙肝妈妈,则应在宝宝出生前做好母婴阻断治疗,并在婴儿出生后 12 小时内,同时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那么如果孩子不幸感染了病毒性肝炎怎么办呢?乙肝妈妈的新生儿接种第三支乙肝疫苗 1 个月后,应检查乙肝两对,如果乙肝表面抗原阳性,乙肝病毒 DNA 阳性,则说明母婴阻断失败,应尽快进行抗病毒治疗,越早治疗,病毒清除概率越高,效果明显优于成人。丙型肝炎患儿要坚持定期复查,3 岁后启动抗病毒治疗,是可以治愈的。甲戊型肝炎患儿多为自限性疾病,以对症治疗为主。
关于该如何及时发现小儿肝病?专业的方式为:先看食欲,再看眼睛,最后观察粪便。如果孩子看见肉或者闻到油腻味的食物就呕吐;巩膜和结膜(白眼球)发黄;时常腹泻、大便
不成形,颜色变得像白陶土一样;小便呈深黄色,看上去像浓茶水一样……这些都是黄疸型肝炎的早期症状。一旦发现黄疸体征,就应及时带孩子去医院做相关检查。如果孩子因为肝炎导致肝脏发生肿大,会表现出右上腹有隐痛或连续性胀痛感,这种疼痛感在夜间尤为严重。还有个别患儿脾脏肿大,并伴有脾区疼痛,表现为常用手按抚上腹部。当家长发现孩子有捂肚子的动作,建议详细问问孩子哪里疼,并用手摸摸,确定疼痛部位后,及时带孩子到医院并做好相关检查。
参考文献:广西日报
医生投稿:文章来源于医生投稿,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