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活20年!进行肝移植后,怎么做才能活得更久?
前不久,在武汉青年路华美达酒店举办了一场特殊的生日会。
寿星叫赖立汉,是一名肝移植患者,46岁那年突发急性肝坏死,在医生的建议下接受了肝移植手术。
如今,距手术结束已经20年了,他的身体依然硬朗。
器官移植是治疗重度肝炎、肝癌的重要手段。对这类患者而言,一定要对器官移植加以了解。
肝移植是患者最后的希望
新技术一旦推出,都会有使用它的压力,器官移植也是一样。
随着近10年的发展,如今这个医疗技术已经受到广泛认可。
“肝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肝病的唯一有效手段,”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器官移植中心和肝脏病中心主任蔡金贞介绍。
截至今年9月,该院已经累计完成肝移植手术844例。
除了成人,儿童肝病患者也是肝移植的主要受益人。
蔡金贞主任说,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儿童肝移植的成功率非常高,亲体肝移植手术一年存活率达到95%以上。
器官移植两大难题待解决
对于末期病人来说,器官移植是重生的最后机会,但能用的器官却很少。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都希望“完整而体面地死亡”,所以我国器官短缺问题一直存在。
“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用的都是从死刑犯身上摘除的器官。”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肝胆外科医生李照介绍说。
自从2015年死囚器官被禁止使用后,器官捐献就成了器官移植的唯一来源。
数据显示,美国每百万人口器官捐献率持续稳定在 25.0 以上,并呈逐年上升趋势,而在2017年,我国的捐献率仅为 3.67。
很明显,这个捐献率是远远低于国际水平的。
由于全国能调配的肝源有限,于是诞生了一批“等肝人”。
等待肝移植手术的患者有的一个月,有的需要半年甚至更长时间。
更有甚者,在等待中死亡。
除了器官源,高昂的手术费也成了患者需要面临的重要问题。
捐献器官是无偿的,但是器官获取、保存和运输都需要很大成本。
在北京,移植一个肾需要花费30万元,而肝移植和心脏移植的花费在60万元左右,对大多数家庭来说是一笔难以承担的费用。
原卫生部副部长、中国人体器官捐献与移植委员会主任委员黄洁夫认为,目前器官捐献是器官移植的唯一来源。
所以他希望大家能正确认识器官捐献,并进行志愿登记。
哪些情况需要进行肝移植?
肝移植是治疗严重肝病的有效方法,但并不是每个肝病患者都适合肝移植手术。
临床上符合肝移植指征的有以下5种情况:
由肝炎所引起的肝硬化、肝功能衰竭;
硬化性胆管炎(一种极罕见的胆管炎症);
肝静脉血栓(阻塞);
严重的危及生命的急性肝炎;
原发性肝癌;
除了疾病种类之外,患者的身体状况也是医生需要考虑的:
一方面患者年龄要在60周岁以下;
另一方面,受术者的其他器官要全部正常;
此外,还要考虑到患者的血型,若是跟捐赠者不一致,手术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如今,肝移植手术已经非常成熟。
根据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数据,我国肝移植患者术后1年、3年、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84%、75 %、71%。
手术后,能使70%的受体生命延长5年以上,术后生存10年、20年的案例也时有发生。
比如开头提到的肝移植患者赖立汉,他之所以能恢复得这么好,要归功于他的健康生活方式。
总结为20个字就是:良好心态、按时复查、重视运动、坚持吃药、相信医生。
参考资料:
[1]探访器官移植现状:有钱的等器官 没钱的只能放弃.中国青年报.2016-12-22
[2]器官捐献 唤醒更多生命.浙江日报.2016-05-17
原创文章:方舟健客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