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结节到底是不是肺癌?会变成肺癌吗?一文了解肺结节!
肺结节其实是一个影像学的概念,炎症、肿大的淋巴结、肿瘤等很多情况都能够表现为CT上所发现的肺结节。肺结节大多数肺结节都是良性的,只有极少是肿瘤性的病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肺癌。
肺结节真的是肺癌吗?
在检查出有肺结节的患者中,真正患肺癌的只有3.7-5.5%。肺结节并不是一种疾病的诊断,而是医学影像学的一种术语。在CT或者胸片上发现类圆形的直径小于3cm的病灶通常称为结节灶。报告上的肺结节只是一种客观描述,并不是一种疾病的诊断,更不能代表就是肺癌。
· 病灶直径小于5mm,定义为微小结节,恶性肿瘤可能性小于1%。
· 病灶直径在5-10mm,定义为小结节,恶性肿瘤可能性25-30%。微小结节和小结节大多只需要定期随访,不需要任何干预,随访的时间一般为半年到一年。
· 阴影的直径在10-30mm,定义为肺结节。
· 大于30mm的称为肿块。直径大于2cm的肿块,恶变率在64-82%。
肺结节怎样预防?
肺部结节的高危人群有以下特征:年龄大于或等于40岁以上,既往有多年吸烟史,长期暴露在石棉、铍,铀,氡等环境下,合并慢阻肺,肺纤维化或既往肺结核,既往有5年以上恶性肿瘤或者肿瘤家族
史。除了炎症所致的结节可以抗炎治疗外,一般肺结节没有特殊药物治疗。肺结节的形成有各种各样的原因,大多与吸烟、职业环境、电离辐射、感染、遗传、大气污染相关。
预防肺结节要注意以下几点:
·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作息规律。
· 佩戴口罩和防护面具,避免高危职业环境,做好防护。
· 适当参加户外运动,积极的锻炼身体,保持良好心态。
· 肺癌高危人群需定期到医院检查肺部CT,以达到早诊断早治疗。
肺结节怎样检查及治疗?
一般肺结节的处理,分为CT随访,PET影像,非手术活检和胸腔镜下手术切除。低剂量高分辨率螺旋CT能够很好的筛查早期肺癌。肺结节的发现对肺癌的早诊、早治是有巨大贡献的。
关于CT筛查可以参考以下频率:
对于一个没有任何基础疾病的健康人来说,建议在30-35岁做一次肺部CT,如果肺部CT完全正常,5年以后再检查。
40岁以上的人群,肺部CT提示有小结节,专业的医生会根据影像学特征,生物学特点,患者的一些临床风险评价,会给出一个随访的建议。复查的频率可分为三个月,六个月和每年复查,复查的总体时间至少要超过5年。若发现结节有生长变化,则更易发生恶变。
如果医生建议观察和消炎治疗,就证明患者生长的是“肺炎”“结核瘤”等良性的结节,此时冒着手术的风险去切除肺叶,是没有必要的。这类“小结节”的患者占较大的比率。对于这部分患者,最有帮助以及最有价值的治疗,就是定期的随诊和复查。
肺结节的复查该注意什么?
肺结节的定期复查建议在同一就诊医院进行,不要每次都换一家医院做胸部CT检查。因为不同医疗机构做CT检查的条件和测量方式会有差别,而肺结节大小对比是需要把近几次复查的片子进行仔细对比,当患者拿着不同医院的报告或者胶片就诊时,会影响医生对结节性质的判断。 定期复查期间,患者也大可不必因为担心结节恶变、转移而寝食难安。因为肿瘤的生长有一个倍增的时间,一般认为是3个月到12个月,在复查过程中,如果结节数年不变,或逐渐缩小,或短期内快速增大,往往提示是良性病变,比如炎症。一般一年内结节无明显变化的,继续观察即可,不用太担心。 肺结节不可怕,它离肺癌有一定距离。只要患者能够根据医嘱,定期随访,在这个过程中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面对肺结节,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我们的主旨。从容面对疾病,既不要恐慌,也不要侥幸,才是最准确的心态,最成熟的表现。
医生投稿:文章来源于医生投稿,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