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高血脂

阅读量:106

一、什么是高血脂

指血浆中血脂的质或者量异常,通常指胆固醇或者甘油三酯水平升高,可分为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以及混合型高脂血症三种类型。

二、高血脂的病因

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

1、原发性多遗传有关,是由于单基因缺失或多基因突变,使参与脂蛋白转运和代谢的受体、酶或载脂蛋白异常所致,或由于环境因素(饮食、营养、药物)通过未知的机制而致。

2、继发性多发生于代谢性紊乱疾病(糖尿病、高血压、粘液性水肿、甲状腺功能低下、肥胖、肝肾疾病、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或与其他因素年龄、性别、季节、饮酒、吸烟、饮食、体力活动、精神紧张、情绪活动等有关。

三、高脂血症的症状

典型症状多数患者并无明显症状和异常体征。不少人是由于其他原因进行血液生化检验时才发现有血浆脂蛋白水平升高。其他症状高脂血症般会有肥胖、血黏度增高等。

四、血脂正常值

1.总胆固醇(TC)

正常范围在5.23-5.69mmol/L。如果超过5.72mmol/L,可视为血脂增高。总胆固醇的水平主要取决于饮食、体力劳动、环境、性别和年龄。女性绝经后会明显上升;新生儿期浓度很低,哺乳后很快接近成人水平;随年龄增长也有增高趋势。

2.甘油三脂(TG)

正常范围差异较大,在0.56-1.7mmol/L。如果超过1.7mmol/L,为甘油三脂升高,是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如果低于0.56mmol/L,称为低TG血症。见于一些脂蛋白缺乏的遗传性疾病或者继发脂质代谢异常,如消化道疾患、内分泌疾患(甲状腺功能亢进、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肿瘤晚期、恶病质及应用肝素等药物时。

3.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

正常范围是大于1.00mmol/L。它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如年龄、性别、种族、饮食、肥胖、饮酒与吸烟、运动、药物等。

4.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正常范围是低于3.12mmol/L。高脂血症患者LDL-C的治疗目标是在2.6mmol/L以下。增高常见于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Ⅱa型高脂蛋白血症等。

5.脂蛋白(a)[Lp(a)]

健康成人血清中浓度在10-140mmol/L。增高可见于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心肌梗死、外科手术、急性创伤和炎症、肾病综合征和尿毒症、除肝癌外的恶性肿瘤等。减低可见于肝脏疾病,因为脂蛋白在肝脏合成。

6.磷脂(PL)

正常范围在1.3-3.2mmol/L。在肝脏合成最活跃,主要由胆汁和肠分泌,自粪便中排出。磷脂还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增高常见于胆汁淤积、原发性胆汁淤积性肝硬化、高脂血症、脂肪肝、肾病综合征等。另外,他对于未成熟儿(胎儿)继发性呼吸窘迫症出现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7.游离脂肪酸(FFA)

正常范围在0.4-0.9mmol/L。正常情况下,在血中含量极微,而且易受各种生理和病理变化的影响。因此,不能凭一次检测结果来评判,要作连续的动态观测。增高见于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肢端肥大症、库欣症、肥胖、重症肝疾患、急性胰腺炎等;减低见于甲状腺功能低下、胰岛素瘤、脑垂体功能减低、艾迪生病。

六、高血脂的危害有哪些?

高血脂可能引起动脉硬化,导致患者出现心血管疾病,如心梗、心绞痛等,严重的心血管疾病甚至会危及患者生命,高血脂患者出现中风的可能性也会增加。血脂异常的患者应注意自身是否合并有其他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高尿酸等。则常常是在进行血液生化检验(测定血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时被发现的。

七、高血脂症的治疗

通过降低血脂水平,以进一步降低冠心病的患病率以及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药物治疗:

以降低血清总胆固醇和LDL胆固醇为主的有他汀类和树脂类。以降低血清三酰甘油为主的药物有贝特类和烟酸类。

其他治疗:

部分血脂异常的患者通过调整饮食和改善生活方式均可以达到比较理想的血脂调节效果,有极少数患者血脂水平非常高,多见于有基因遗传。

八、健康教育指导

1、控制饮食。饮食提倡清淡,基本吃素。但不宜长期吃素,否则饮食成分不完善,反而可引起内生性胆固醇增高。

2、以限制高脂肪、髙胆固醇类饮食,如动物脑髓、蛋黄、鸡肝、黄油等。脂肪摄入量每天限制在30~-50克。糖类食品也要限制,不吃甜食和零食。多吃蔬菜和水果。宜低盐饮食,食油宜用豆油、花生油、菜油、麻油等。饥饱适度,每餐进食量以下一餐就餐前半小时有饥饿感为度,不宜采用饥饿疗法,过度的饥饿反而使体内脂肪加速分解,使血中脂酸增加。

3、绝对戒烟禁酒。

4、提倡适量饮茶:茶叶中含有的儿茶酸有增强血管柔韧性、弹性和渗透性的作用,可预防血管硬化。茶叶中的茶硷和咖啡硷能兴奋精神,促进血液循环,减轻疲劳和具有利尿作用。适量饮茶能消除油膩饮食而减肥。但过多喝浓茶,会刺激心脏,使心跳加快,对身体有害

5、适当运动减肥:提倡坚持体育锻炼,如慢跑、五禽戏太极拳、打乒兵球、老年迪斯科等,以控制体重的增长。

声明:本文旨在提供一般性的健康信息,其中专业治疗知识仅供专业人士参考,不得作为医疗或诊断的依据,无法替代专业医疗建议、诊断或治疗。我们努力确保信息的准确性,但本文中的信息可能不全面,也可能不适用于所有个体的特定健康状况。读者在做出任何健康决策时,应咨询合格的医疗专业人员。对于依据本文内容采取的任何行动,本文作者、出版方或任何相关第三方不承担任何责任。若身体不适或需要咨询专业医疗问题,请前往专业医疗机构或咨询专业的医疗人员。
查看全部

医生投稿:文章来源于医生投稿,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举报
点赞

意见反馈

下载AP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