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类方的加减应用体会
桂枝汤属经典方,出自《伤寒论》,方有桂枝、白芍、生姜、炙甘草、大枣五味药组成。桂枝汤以主药而命名,方中桂枝辛温,温经通阳,疏风散寒,芍药酸苦微寒,敛阴和营,二者等量相配,一辛一酸,一散一敛,一开一合,于解表中寓敛汗养阴之意,和营中有调卫散邪之功,调和营卫。生姜、大枣益脾和胃,炙甘草补中气调和诸药。诸药相伍,不仅能外调营卫,而且内和脾胃,滋阴和阳。外证得之,解肌透邪,内证得之,调脾胃和阴阳,因此无论外感杂病只要符合营卫不和之病机,使用本方皆有良效。胡希恕胡老认为“方证是辨证的尖端,六经统方,方证归类”。
关键词:桂枝汤,太阳表虚,医案。
案1:韩某,男,43岁,2016年7月2日初诊
主诉:自汗、乏力、发热1月余。
现病史:患者一月前劳作后汗出较多,便用凉水冲澡,自此开始时常自汗出,汗出较多,乏力,发热,体温在37.2-38.0°C之间,无明显恶寒,无口渴喜饮,无恶心呕吐,纳眠可,二便调,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无力。
六经辨证分析:自汗、发热、脉浮无力为病在太阳,为太阳表虚证;乏力为汗出导致的津液两伤,无口渴喜饮,排除了阳明病,无恶心、呕吐排除了少阳病,故辨证为太阳表虚证。考虑患者自汗出时间较久,单纯的桂枝汤调和营卫恐力不足,故又和牡蛎散益气固表敛汗。
具体处方如下:
桂枝15g白芍15g生姜10g大枣5枚
炙甘草10g黄芪30g生牡蛎30g麻黄根15g
五味子10g山萸肉15g
5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3剂后患者打电话说自汗出、乏力明显改善,已无发热,效果很好。5剂后痊愈,说明方证相应,故能效佳
体会:此患者因汗出受凉所致,营卫不和,卫外不固,故使汗出。《伤寒论》95条: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42条: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53条: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案2:马某,男,70岁,病案号0001757
主诉:因反复发热、胸痛2月,于2019年9月10日入院。
现病史:患者2月前无明显原因出现时有发热,体温在37.0-39.0°C之间波动,伴左胸部阵发性刺痛,约1-2小时缓解,每于发热时口服退烧药物治疗,近期胸痛较前加重,发热次数较前增多,于2019年9月9日前往济宁附院就诊,查胸部CT示:支气管扩张并感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大泡。血分析示:白细胞11.79。诊断为“支气管扩张并感染”嘱患者回当地医院抗炎治疗。自发病来,无咳嗽、咳痰、憋喘,无心慌及肩背部放射痛,纳眠可,二便正常。既往身体健康。
中医望闻切诊:面色正常,气息均匀,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濡。
入院后给予美洛西林钠4克、环丙沙星氯化钠0.2克静脉点滴,每12小时一次。前面的医生中医诊断为内伤发热-痰湿郁热证。给予黄连温胆汤加减,处方如下:
黄连6g半夏12g厚朴10g麸炒枳实10g
陈皮10g茯苓15g竹茹10g郁金10g
佩兰10g黄芩10g甘草6g
颗粒剂,3剂,日一剂,早晚分服
2019年9月15日查房,患者诉胸痛减轻,仍发热,每日下午3-5时恶寒、发热、汗出,体温在37.0-38.0°C之间波动,约2-3小时自行缓解,无鼻塞、流涕,无头痛、身痛,无恶心、呕吐,无口干、口渴,无咳痰、憋喘,纳眠可,二便调,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偏大。
中医六经辨证分析:恶寒、发热、汗出为太阳表虚证,无口渴、恶心、呕吐,排除了少阳、阳明证。脉浮偏大,为病在表兼有轻度的热。《伤寒论》54条: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故辨证为太阳表虚证,治宜调和营卫,退虚热,给予桂枝汤加地骨皮、青蒿,处方如下:
桂枝15g白芍15g生姜15g炙甘草10g
大枣10g地骨皮12g青蒿12g
颗粒剂3剂,日一剂开水冲服,
嘱患者每于下午1点半时服药,服药后多饮热水,盖被稍发其汗,患者当日下午体温37.2°C,自感舒服,9月16日服药同前,体温36.8°C,无不适,患者于9月17日出院,出院1月后电话回访,自出院后未再发热,现无不适。
体会:此患者病程偏长,没有明显的感冒症状,经采集病史,四诊合参,辨为太阳表虚证,如果按西医诊断支气管扩张并感染,应辨为肺痈,但患者没有肺系症候的咳痰、憋喘。中医临床辨证时应抛开西医的诊断,用中医辨证体系加以综合分析。抓住此患者的恶寒、发热、汗出、脉浮,辨为太阳表虚证,而给予桂枝汤加青蒿、地骨皮3剂而愈,经方临证不应被西医诊断所干扰,当先辨六经,再辨方证,求得方证相应而治愈疾病。
案3付某,女,20岁,2020年9月5日初诊
主诉:面部痤疮、痒疼1月
现病史:患者为我的邻居,平素脸上有少量痤疮,不严重。在济南学校上大学,近1月两下颌部痤疮较前加重,痒疼,局部红肿,全身燥热,出汗出不来的感觉,口渴,自感出点汗后舒服些,夜间影响睡眠,在空调室内加重。纳可,二便调,舌质偏红,舌便有齿痕,苔薄白偏腻,因为在学校,未查脉象。
六经辩证分析:患者欲汗不得汗,皮肤痒疼为病在表之太阳证;燥热、局部红肿、口渴为阳明里热,故辩证为太阳阳明合病兼饮,表束里热。《伤寒论》第23条:“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故给予桂枝麻黄各半汤合薏苡附子败酱散、栀子豆豉汤加减,处方如下:
桂枝6g麻黄6g杏仁10g赤芍15g栀子10g
生薏苡仁30g败酱草15g生石膏30g连翘30g
金银花银花15g淡豆豉10g生姜6g生甘草6g
7剂颗粒剂,早晚分服
并嘱尽量不要在空调房,衣着稍厚,让其出点汗最好,7剂后诉痤疮明显好转,已无痒疼,身无燥热,夜间眠可,嫌药难喝,未再服药。
体会:当时也是顾虑患者面部红肿疼痛,给予桂麻会不会加重呢?但考虑患者欲汗不得汗,在空调房中加重,自感汗出后舒服,就是因为汗不得以外泄,热不得外越,郁于肌肤所致。再结合《伤寒论》23条“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故给予微发汗,内清阳明里热,内外兼顾而收效。抓主症,明病机。
案4:孙某,男,62岁
主诉:持续头晕、头痛伴恶心、心慌3天。
现病史:3天来劳累后,出现持续头晕、头痛伴恶心、心慌不适,纳少,有时汗出、身冷。曾前往上级医院行脑CT检查,无明显异常,无视物旋转,肢体活动灵活,二便调。精神稍差,舌质淡红,苔白腻,脉弱。
中医六经辩证分析:患者苔白腻,考虑痰湿内盛;脉弱为阳虚不能升清,头晕、头痛、恶心、心慌为痰饮上冲所致,病机为脾虚,痰湿内盛上冲所致。《伤寒论》第67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金贵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治》“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因患者恶心、纳少,又合了小半夏汤。故给予苓桂术甘汤和泽泻汤、小半夏汤加减,以健脾化湿,降逆和胃,整方如下:
茯苓30g苍术15g桂枝10g泽泻18g姜半夏15g
天麻12g陈皮15g川芎10g蔓荆子10g白芷10g
生姜10g炙甘草6g
7剂颗粒剂,早晚冲服
后随访患者进服2剂后头晕减轻,7剂服完后上诉症状消失,未再服药。
体会:随着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现代人进食热量较高,而劳作少,汗出少,致使体内热量蓄积而化湿,现代人湿邪重者比比皆是,临证要细察病机,方证相应,使能效佳。本方体现了“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之旨。
桂枝汤属经典方,出自《伤寒论》,方有桂枝、白芍、生姜、炙甘草、大枣五味药组成。桂以主枝汤药而命名,方中桂枝辛温,温经通阳,疏风散寒,芍药
酸苦微寒,敛阴和营,二者等量相配,一辛一酸,一散一敛,一开一合,于解表中寓敛汗养阴之意,和营中有调卫散邪之功,调和营卫。因脾胃为营卫生化之本,故又用生姜、大枣益脾和胃。生姜辛散止呕,助桂枝以调卫。大枣味甘,补中和胃,助芍药以和营。姜枣合用,亦有调和营卫之功,炙甘草补中气调和诸药,与桂枝、生姜等辛味结合,辛甘化阳,可增强温阳之力;与芍药等酸味相配,酸甘化阴,能增强益阴之功。诸药相伍,不仅能外调营卫,而且内和脾胃,滋阴和阳。外证得之,解肌透邪,内证得之,调脾胃和阴阳,因此无论外感杂病只要符合营卫不和之病机,使用本方皆有良效。胡希恕胡老认为“方证是辨证的尖端,六经统方,方证归类”。
医生投稿:文章来源于医生投稿,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