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部感染性疾病(一)——支原体肺炎
持续一个多月以来,全国范围内肺炎支原体感染病例数量明显增加,“支原体肺炎”也成为了热搜词汇,不断刷屏!
经过三年疫情的洗礼,大家对病毒谈之色变,而其他病原菌感染(包括细菌、真菌、霉菌、支原体、衣原体等)造成的呼吸系统疾病成为大多数人的认知盲区。
事实上,肺炎支原体既不是细菌也不是病毒,而是一种非典型病原。但它具有较强的传染性,主要通过飞沫传播。感染支原体造成支原体肺炎后主要症状有两个:咳嗽和发热。特点是:咳嗽比较剧烈,而且持续时候比较长,在发热退后咳嗽还可能继续1-2周;发热则为中高热,如果持续发热,则可能感染较重。

支原体肺炎是青少年儿童常见的社区获得性肺炎,通常在秋冬季爆发,但今年的爆发时间提前,且患者数量较往年明显上升。
那么问题来了:为何今年肺炎支原体感染突然增多?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1、口罩不再是标配
疫情期间,大家戴口罩的意识非常强,不带口罩不出门成为习惯,疫情放开后,情况戏剧性反转,如今大街上环顾四周,戴口罩成为了“另类”。类似的,对开窗通风,环境消毒的重视大不如前,尤其到了秋冬季节,大家保暖为主,更不会主动开窗通风。
2、“免疫负债”
“免疫负债”是医学上的一种通俗形象表述,也可称为“免疫差距”,它指的是人们长期低接触某种特定病原体后,导致病原体免疫刺激不足,从而形成易感人群增加的现象。在3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人们倍加警惕,出门戴口罩,随时随地消毒,几乎没有机会接触肺炎支原体,这导致了易感人群的增加。如今疫情放开,人们再次接触肺炎支原体时就会出现免疫过激反应,从而导致衣原体肺炎激增。
3、医疗机构的检验水平和手段提高
经过新冠疫情的洗礼,医生更加重视病因治疗,同时各级医疗机构检测病原体意识增强以及检测手段增多,也导致支原体肺炎感染更多被诊断出来,继而统计结果呈增多趋势。

支原体感染或者说支原体肺炎跟其他感染有什么不一样呢?
支原体的生命力并不强,40-55摄氏度15分钟即可杀灭。与其他细菌所不同的是,由于支原体没有细胞壁,因此作用于细胞壁的抗生素对于支原体无效(例如大众所熟悉的青霉素和头孢等)。目前临床治疗支原体肺炎的首选药物是大环内酯类抗菌药,主要包括红霉素、阿奇霉素等。但随着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滥用,近年来出现越来越多的耐药支原体肺炎病例,为治疗带来一定的难度。


【中医药疗效确切】
支原体感染是有规律可循的,其临床常见的咳嗽咳痰、发热、畏寒、厌食、甚至喘促气短、周身疼痛等症状在古典医籍中颇为常见。
我们用传统的中医中药疗法一样可以取得显著疗效,无论中医西医都是为了我们解决患者痛苦而服务的,中西医结合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中药和西药他们治疗的疾病靶点不一样,在相互配合过程中,除了单纯的应用中药汤剂,可以采用大人配合针刺,小儿配合推拿的方法,能够缩短病程,减少疾病加重的机会。

尤其是对于急性期出现的高热过后,但是遗留下来了咳嗽咳痰,孩子又不会咳,咳不出来。这种情况下用一点中药来化痰止咳效果很好,再结合物理疗法,排痰治疗等中医特色的方法,对于退热、排痰的效果还是很好的。
医生投稿:文章来源于医生投稿,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