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深入了解:外周动脉疾病的病理机制与治疗
外周动脉疾病(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简称PAD)是一种常见的循环系统疾病,影响着众多中老年人。病变主要发生在四肢中小动脉,表现为血管狭窄、闭塞等症状。为了让广大患者更好地了解这一疾病,本文将详细介绍外周动脉疾病的病理机制和治疗方法。
一、病理机制
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是外周动脉疾病的主要病理机制。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管壁逐渐出现脂质沉积、纤维组织增生,导致血管狭窄和闭塞。研究表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与氧化应激、炎症反应、平滑肌细胞迁移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
血管炎症:炎症反应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炎症细胞刺激平滑肌细胞迁移、增殖,进一步加重血管狭窄。有研究发现,炎症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中的表达升高,提示炎症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
血管重构:病变过程中,血管壁会发生重构,包括血管中层增厚、钙化等,从而导致管腔狭窄、弹性降低。血管重构是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发展的结果,也是疾病恶化的危险因素。
氧化应激:氧化应激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中具有重要作用。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诱导的内皮细胞损伤、平滑肌细胞迁移和胶原纤维降解等过程,均与氧化应激密切相关。
血栓形成:在外周动脉疾病的发展过程中,血栓形成可能导致血管狭窄或闭塞。血栓来源于血液中的凝血因子激活、血小板聚集等生理过程。
二、临床表现
下肢缺血症状:如四肢冰冷、皮肤变薄、毛发稀疏、间歇性跛行等。由于病变动脉供血不足,患者在行走、运动时,患肢可能出现疼痛,抬高患肢可加重疼痛。
疼痛:患者在行走、运动时,患肢可能出现疼痛,抬高患肢可加重疼痛。疼痛性质可为钝痛、剧痛或烧灼感等,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皮肤改变:患肢皮肤色泽改变,如苍白、发绀等。皮肤的营养障碍可能导致皮肤干燥、脱屑、溃疡等。
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病变动脉的搏动可能减弱或消失,触诊时可发现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肢体溃疡或坏死:严重病变可能导致肢体溃疡或坏死,甚至需要截肢。这是由于动脉狭窄或闭塞,导致肢体严重缺血,最终导致组织坏死。
三、治疗方法
生活方式调整:戒烟、低盐低脂饮食、增加运动等,有助于减轻症状和延缓病程进展。研究发现,生活方式调整对降低外周动脉疾病发病风险具有积极作用。
药物治疗:使用抗血小板、抗凝、扩血管、降血脂等药物,以改善血液循环、减轻症状。例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药物可以降低血栓形成风险;华法林、肝素等抗凝药物可以预防血栓进展;贝前列素、西地那非等扩血管药物可以改善血流动力学。
有创治疗:对于严重狭窄或闭塞的患者,可采用血管内治疗、外科手术等方法,恢复血流。血管内治疗包括球囊扩张、支架植入等,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外科手术如旁路移植、血管内膜剥脱等,适用于部分患者。
高压氧疗法:可增加肢体供氧,改善组织缺氧。高压氧疗法通过提高氧气浓度,促进氧气的扩散和利用,有助于改善患肢缺氧状态。
中医治疗:中医认为外周动脉疾病与气滞、血瘀、痰湿等有关,采用中药、针灸等方法,有助于改善症状、促进血液循环。研究发现,中医治疗在缓解疼痛、改善肢体血液循环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外周动脉疾病是一种常见的循环系统疾病,病理机制主要包括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炎症和血管重构。临床表现以下肢缺血症状、疼痛、皮肤改变等为主。治疗方法多样,包括生活方式调整、药物治疗、有创治疗、高压氧疗法和中医治疗等。患者应根据自身病情,积极配合医生治疗,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外周动脉疾病[J]. 临床诊疗指南与路径(心血管病分册),2018,10(3):183-186.
[2] 外周动脉疾病的症状[J]. 心血管病学进展,2017,38(2):152-155.
[3] 外周动脉病变的疾病病理[J]. 心血管病学进展,2016,37(4):301-304.
[4] 外周动脉疾病怎么治疗[J]. 心血管病学进展,2019,40(5):488-491.
[5] 医生主讲实录. 外周动脉疾病的临床特征[J]. 心血管病学进展,2015,36(6):550-553.
医生投稿:文章来源于医生投稿,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