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平衡卒中与出血风险?
房颤患者发生卒中的风险较高,尤其是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疾病的患者。研究表明,非瓣膜病房颤患者卒中的发生率是无房颤患者的5.69倍,而瓣膜病性房颤患者卒中的发生率则高达19倍。因此,对于房颤患者来说,有效地预防卒中至关重要。
一、首发房颤是指患者首次就诊时发现的房颤。这类房颤可能持续时间较长,也可能时间较短。首发房颤的治疗关键在于及时诊断和适当干预,以防止病情恶化。
二、阵发性心房颤动
阵发性心房颤动是指心房颤动持续时间不超过48小时,多数情况下在24小时内能自行转复为窦性心律。对于阵发性房颤,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通过控制心率,多数患者可以恢复正常心律。
三、持续性心房颤动
持续性心房颤动是指心房颤动持续时间超过一周。尽管这类房颤仍有转复机会,但需要先进行抗凝治疗。
抗凝治疗是降低房颤患者卒中风险的重要手段。目前,常用的抗凝药物有华法林、达比加群、利伐沙班等。然而,抗凝治疗的同时,也增加了出血的风险,如消化道出血、脑出血等。因此,在抗凝治疗中平衡卒中与出血风险至关重要。
那么,该如何平衡卒中与出血风险呢?
1.合理评估卒中风险:使用CHADSVASc评分评估房颤患者的卒中风险。该评分包括性别、年龄和卒中的相关危险因素。年龄越高,卒中风险越高。最新研究显示,亚洲房颤患者卒中风险增加的年龄阈值更低,60岁时比55岁卒中风险显著增加。
2.个性化抗凝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的卒中风险、年龄、性别、疾病状况等因素,制定合适的抗凝治疗方案。例如,CHADSVASc评分2分的男性或3分的女性房颤患者,应使用口服抗凝药;评分1分的男性或2分的女性患者,在权衡临床净获益和患者意愿后,可考虑使用口服抗凝药。
3.监测出血风险:使用HAS-BLED评分评估房颤患者的出血风险。该评分包括高血压、肾功能异常、肝功能异常、脑卒中史、出血史等因素。评分越高,出血风险越高。
4.定期评估和调整治疗方案:房颤患者在抗凝治疗过程中,应定期进行评估和监测。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药物剂量调整、出血风险等因素,及时调整抗凝治疗方案。
最后,提醒广大房颤患者:在抗凝治疗过程中,务必遵循医嘱,切勿自行调整药物剂量或停药。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降低卒中发生的风险。
医生投稿:文章来源于医生投稿,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