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访视频 | “二阳”会比第一次感染更严重吗?听听亲历者怎么说

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在2023大湾区科学论坛生物医药与健康分论坛上表示,基于SEIRS模型的预测显示,2023年新冠第二波疫情高峰或发生在6月底。
面对可能到来的第二波疫情,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要提前准备什么药?
带着这些大家关心的问题,我们进行了一次街头随机采访,看看大家做了哪些准备~
在受访的人中,绝大多数人表示自己身边有不少人都出现了不适症状。尤其是“五一”假期过后,陆续有人公开晒出“阳了”的消息,嗓子疼、咳嗽、发烧的人也越来越多。
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综合科主任医师李侗曾在接受采访时介绍,新冠患者接诊人数确实要比之前多。其中,大部分患者都是“一阳”,“二阳”占比约为一成多一点。
随着体内抗体水平的下降以及新变异株的出现,就可能出现二次感染。不过,根据临床观察,二次感染的人群总体比第一次感染表现的症状要轻,主要表现为发热、喉咙痛。
(采访视频截图)
经历了第一次新冠疫情,大家基本都清楚需要储备哪些常用药。
“主要准备退烧药,还有止泻药”、“备好抗原和感冒药”、“连花清瘟还有布洛芬”......
(采访视频截图)
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教授栾荣生发文表示,“二阳”的治疗仍旧以退高热和对症缓解相关症状为主,之前家里囤的退烧药、止咳药,只要没过期,还是可以继续用的。如果症状严重,持续不缓解,需前往医院诊疗,避免耽误病情。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高龄老人及慢性基础病患者而言,更容易二次感染,且感染后发展为重症的风险较高。
一位受访者表示,家中老人患有高血压,特别担心发展成重症,为了防范这波疫情,全家也提前做了充足的准备,“庆幸是的,老人病情没有持续发展。”
(采访视频截图)
因此,重症高风险人群一旦出现发热,要及时进行核酸或抗原检测,必要时尽早使用抗病毒药物。目前在国内上市的小分子抗病毒药物有Paxlovid、莫诺拉韦、阿兹夫定和来瑞特韦4种,其适应症、用法用量和注意事项等方面都有异同点,患者具体用药还需遵医嘱。
最后,对于这波即将到来的疫情高峰,大家都报以乐观的态度去面对。对于新冠病毒,既不能“恐冠”,也不能“轻冠”,个人仍要做好自我健康监测,做好自己的“健康第一责任人”。
原创文章:方舟健客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