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暴雨牵动人心,遭遇极端天气时,请教孩子这样做!
在令人始料未及的自然灾害面前,幼小的孩子无疑是最需要保护的弱者。他们年纪小,不懂得如何自救;体质弱,更容易在极端天气中受到疾病的侵袭。作为父母,遭遇特大暴雨天气该如何保护自己的孩子?希望下面的内容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暴雨天气,孩子们最好不要出门。如果有事不得不外出,家长记得带好下面这些物品。建议选择容量大的包包,可以将所有需要的东西全部放进去,最好大人来拿。为了避免暴雨将包包打湿甚至渗进里面将东西弄湿,最好用具有防水功能的包包。家长可以实际情况为孩子准备雨具,雨势太大的情况下,推荐雨衣+雨靴的配置。可以避免孩子被打湿,同时以免因打伞引来雷击。雨具建议挑选鲜艳色系,推荐醒目的黄色,若遇到意外情况方便救援。到达目的地后,若发现孩子身上湿漉漉的,家长应帮他将身上擦干,尤其是头发,以免受凉生病。建议准备1—2套干净的衣物,如果孩子的衣服被暴雨淋湿,方便更换。
若是出行时遇到暴雨天气,此时确保自身安全是最重要的,暴雨天自救指南一定要学会并教给自己的孩子。
► 暴雨将至,最好寻找一处地势较高的地方避雨,远离水域、高低和空旷地,不建议继续赶路。建议取出雨具(最好雨衣或雨披),将电子设备关闭,赶紧进入室内。► 若是当时所处的地方比较危险,应尽快联系家长,讲明自己具体位置,以防出现突发情况能够及时营救。► 路面积水较多或较深,不要贸然涉水。如果不小心踩到被掀起的井盖,后果不敢设想。告诉孩子,这个时候宁可淋雨,也不可试图过水。► 出行时,一定要避开信号灯杆、路灯杆、空调外机、落地广告牌等金属部分,应尽量远离,且不可接触。► 注意防雷,除了尽量穿雨衣或雨披以外,注意暂时最好不要使用、接触电子设备,远离高大建筑物外墙、孤立的棚屋、岗亭等,亦不可在大树下避雨。► 下暴雨时,电线杆可能出出现漏电的状况,造成周围水体带电。若是察觉脚下有发麻的感觉,应马上停下脚步向后撤。若是看到有人触电,千万不要在毫无绝缘防护情况下就贸然入水救人,可寻找带钩的长杆将人拉出带电区域。
暴雨来袭往往十分突然,十几分钟内积水就可将道路淹没。孩子身高、力气都处于弱势,很容易被湍急的水流冲走。因此,如果发现路上积水水位开始上涨,一定不要带孩子贸然前行,尽快到附近的商铺内躲避。► 清醒(对呼叫有反应):拨打120急救电话,保暖,原地等待专业急救人员,送入医院观察。► 无意识(对呼叫无反应,有呼吸,有脉搏):拨打120,清理口腔异物,开放气道并保持通畅,将其头偏向一侧,保暖,并密切观察呼吸脉搏情况,必要时心肺复苏。► 无意识(对呼叫无反应,无呼吸有脉搏):拨打120,清理口腔异物,开放气道并保持通畅,施救者跪于溺水者一侧,托起其下颌,捏住其鼻孔,正常吸一口气后,往其嘴里缓缓吹气,待其胸廓稍有抬起时,放松其鼻孔,反复并有节律地(儿童每分钟吹18~20次)进行,直至恢复呼吸为止。► 无意识(对呼叫无反应,无呼吸无脉搏):拨打120,叫人尽快拿AED过来帮忙,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先给予胸外按压,儿童用一只手的掌根部就可以按压。如果孩子比较小,胸骨比较短的情况下,可以给予用食指或者中指并拢之后,垂直按压胸骨的下半部分,也能达到按压的效果。儿童按压的深度为4-5cm,按压频率是每分钟至少超过100次,按压30次之后给予开放气道,进行2次人工呼吸。
如果孩子出现流鼻涕、打喷嚏、恶寒、头痛、咳嗽、等症状,那么很可能就是孩子感染了风寒。
如果孩子出现发烧症状,但玩耍自如,吃喝正常,皮肤红润,就说明孩子的病情并不严重,家长持续观察即可。尽可能坚持平日的喂养,注意穿着不要过多,保证液体摄入充足(排尿量正常)。在孩子发热期间,家长要仔细为他测量体温,密切监测体温的温度和变化,体温超过38.5℃可以选择退热药物。使用退热药物,除了体温指征外,还要考虑体温上升速度。若体温上升很快,就应服用退热药物;若缓慢上升,可观察,辅以物理降温。家长还需要仔细观察孩子的脸色是否苍白,呼吸是否增快,有无恶心、呕吐、腹泻,有无神志的改变,有无惊厥的发生。如果出现上述情况,就要立即送往医院。
很多孩子喜欢用水去揉眼睛、抠嘴巴。但手也是人体接触外界环境最多的器官,传染病也极易通过触摸揉眼抠鼻等传播。洪涝暴雨过后,环境中的垃圾较多,污染物也随之增多。不注意个人卫生,会增加甲肝、痢疾、手足口病等肠道传染病,以及“红眼病”等皮肤黏膜性疾病和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的患病几率。孩子回家后,需要用香皂、洗手液、流动水正确洗手,可预防传染病的传播流行。
声明:本文旨在提供医学健康领域的一般信息,无法代替专业医疗建议、诊断或治疗。文章内容基于当前的医学知识和研究,但医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领域,信息可能随时更新,因此建议读者获取最新的医学指导。如果您是患者,请在做出任何健康决策前咨询合格的医疗专业人员。本文中的信息不应作为自我诊断或治疗的依据,紧急医疗情况应立即寻求专业医疗服务;如果您是医务人员,本文内容旨在作为教育和信息更新的资源。在临床实践中应用本文信息时,应结合您的专业判断和患者的具体情况。 原创文章:方舟健客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举报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