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应用核苷( 酸) 类药物治疗对慢乙肝患者肾功能的影响

核苷( 酸) 类抗病毒药物具有迅速抑制病毒、方便、不良反应小、费用相对低等优点,是慢性乙 型肝炎( 慢乙肝) 抗病毒治疗的重要药物。目前, 临床常用的核苷酸类药物主要有拉米夫定( LAM) 、阿 德福韦酯 ( ADV ) 、替 比夫定( LDT ) 、恩 替卡 韦 ( ETV ) 、替 诺 福 韦 等( TDF) 。但长期应用面临耐药的风险,尤其是应用LAM、ADV 及 LDT。此外,长期服用核苷( 酸) 类药物抗病毒治疗,除可出现上呼吸道感染样症状、头痛、恶心、、、、、 身体不适、腹痛和腹泻等一些 不良反应外, 严重者还可出现肾脏、骨骼、肌肉等 重要脏器或组织的损害。
有研究对 1998 年 - 2015 年 8 月在肝病门诊或住院部接受核苷( 酸) 类药物治疗的慢乙肝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重点观察不同核苷( 酸) 类药物对肾功、血清钙、磷的影响情况,提高临床医师对此类药物肾毒性副作用的认识,以便早期发现,早期治疗。176 例接受核苷( 酸) 类药物抗病毒治疗的慢性HBV 感染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拉米夫定( LAM) 治疗组 21 例,男 15 例( 71. 4% ) ,女 6 例,平均年龄 ( 56. 7 ± 10. 6 ) 岁; 阿德福韦酯( ADV) 治疗组 26例,男 18 例( 69. 2% ) ,女 8 例,平均年龄( 56. 7 ±10. 8) 岁; 恩替卡韦( ETV) 治疗组 81 例,男 52 ( 64. 2% ) ,女 29 例,平均年龄( 53. 8 ± 11. 3 ) 岁;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 LAM + ADV) 治疗组 28 例,男 21 例( 75% ) ,女 7 例,平均年龄( 52. 5 ±8. 7) 岁; 阿德福韦酯联合恩替卡韦( ADV + ETV)治疗组 20 例,男 14 例( 70% ) ,女 16 例,平均年龄( 50. 1 ± 10. 7) 岁。诊断标准参照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排除标准: 抗病毒治疗疗程< 2 年; 非乙型肝炎病毒所致的慢性肝病患者,或合并其他肝病的慢性 HBV 感染者,或非华裔慢性HBV 感染者。记录研究对象的年龄、性别、抗病毒治疗时间、肝功能、HBV DNA、血清尿素氮( BUN) 、肌酐( CREA) 、尿酸( UA) 、钙( Ca) 、磷 ( P) 、镁( Mg) 。并计算肾小球滤过率估算值( esti- 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 )
结果发现抗病毒疗效,五组不同核苷( 酸) 药物抗病毒治疗的生化学应答情况相似,肝功能除 AST 外( χ2 = 17. 002,P = 0. 002) ,其他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 0. 05 ) 。ADV + ETV 治疗组的 HBV DNA 阳性患者例数比最高( 35% ,7 /20 ) ; ADV 治疗组患者合并肝硬化的比例最高 ( 4 /26,4% ) ,但所有患者血清 HBV DNA 均 < 100 IU / mL。五组患者抗病毒疗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 13. 068,P = 0. 011。药物副作用 五组患者的 eGFR、血清 CREA、BUN、Ca、P、Mg 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除 ADV + ETV 治疗外,其余组的 eGFR 均小于 80 mL·min-1 ·1. 73 m-2 ,ADV 单药或联合用药组血清磷浓度的均数值均低于正常值下线。五组患者的血清尿酸值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ADV + LAM组明显高于 ADV + ETV 组( Z = - 2. 196,P = 0. 028) ; LAM 组明显高于 ETV 组( Z = - 2. 084, P = 0. 037) 、ADV 组( Z = - 2. 346,P = 0. 019 ) 及 ADV + ETV 组( Z = - 2. 732,P = 0. 006 ) 。LAM 治疗组患者出现血清磷降低的比例最低,而且与 ADV + ETV 治疗组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χ2 = 5. 466 9,P = 0. 019 4 ) 。ADV治疗组血清磷降低患者中,53. 8% 患者的血清磷< 0. 8 mmol / L; 92. 3% 患者的血清磷 < 0. 9 mmol / L,其中一例患者出现骨关节疼痛,不能行走,改用 ETV 治疗后,症状消失,恢复正常活动。LAM治疗组患者 eGFR < 80 mL·min-1 ·1. 73 m-2 的比例最低( 10 /21,47. 6% ) ,ADV 治疗组的最高 ( 69. 2% ,20 /26) ,但两者的差异无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χ2 = 2. 250 9,P > 0. 05 ) ,ADV 治疗组有 4例( 15. 4% ) 患者的 eGFR < 50 mL·min-1 ·1. 73 m-2 。
核苷( 酸) 类似物总体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 但在临床应用中确实有一些少见的严重不良反应 发生,如肾功能不全、肌炎、横纹肌溶解、乳酸酸中 毒等。ADV 对因长期服用 LAM 而产生的乙肝病毒变异株敏感[8],但其肾毒性副作用较其他核苷 ( 酸) 类药物突出,主要表现为血清肌酐的升高和血磷的下降,长期治疗可以引起范科尼综合征( fanconi syndrome) ,甚至肾功能衰竭、骨软化、骨折。ADV的肾毒性主要与人近端肾小管的有机阴离子转运蛋白 1 ( HOAT-1 ) 对药物的富集作用和多药耐药相关蛋白 2 ( Mrp2) 排泄药物受阻有关。HOAT-1 对核苷酸类似物有较强的亲和力,可主动摄取 ADV,使其在近端肾小管有较高浓度。Mrp2 为定位于近端肾小管顶膜侧的依赖于 ATP 的药物外排泵,主要介导 ADV 的主动分泌排出体外,药物相互竞争作用可以减少 ADV 的排出,使近端肾小管内药物浓度升高,增加肾毒 性。肾损害在去除病因后病情多可以逆转,预后 较好。但也有研究报道停用 ADV 及补充钙、磷治疗后仍有低磷血症,并有蛋白尿及肾功能损害。
Gara等对 51 例服用 ADV 或 TDF 抗病毒治疗的慢乙肝病人进行了随访观察( 随访时间平均 7. 4 年) ,发现 7 例患者( 14% ) 出现了近端肾小管的损害,其中 6 例患者换用 ETV 后肾功能得到改善。国内的临床研究发现( 随访 23 个月) ADV 有降低eGFR 的作用,LAM 和ETV 无明显的影响。Amarapurkar等总结了 292 例慢乙肝患者接受 ADV 10 mg / d + LAM 100 mg / d 治疗 64 月后肾功能改变情况,发现 28 例( 9. 6% ) 患者出现肾损害,73 例( 27. 1% ) 患者出现低磷血症,其中 14 例为持续性低磷血症并进展为范可尼综合征。有报道,慢乙肝患者接受核苷( 酸) 药物 联合抗病毒治疗 24 月后,LAM + ADV 治疗组患者 eGFR 下降 11. 08 mL / min; ETV + ADV 治疗组下降 3. 73 mL / min。但国内也有学者报道 ADV +ETV 联合抗病毒治疗 2 年无患者出现肾损害。
有研究对176 例长期应用核苷( 酸) 类抗病毒药物治疗的慢性 HBV 感染者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 果发现,五 组患者 eGFR、血 清CREA、BUN、Ca、P、Mg 水平的差异无显著的统计学意义,且血清 CREA、BUN、Ca、Mg 水平的平均值都在正常范围内。但除 ADV + ETV 治疗组外, 其余治疗组 eGFR 的平均值均低于正常值,其中LAM 治疗组患者 eGFR 异常比例最低( 47. 6% ) , ADV 治疗组的最高。各治疗组血清 CREA 及BUN 的异常率均很低。结果提示,长期单用或联合用核苷( 酸) 类药物抗病毒治疗,约 50% 的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肾功能改变,尤其以服用 ADV 的患者更为明显。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应定期检测患者的肾功能,尤其是 eGFR,能更敏感地反映肾脏功能变化情况。
ADV 单药或联合用药组患者血清磷浓度均 低于正常值下线。LAM 治疗组血清磷降低的例数比最低,ADV + ETV 治疗组最高。各治疗组中出现血清钙及镁离子下降的例数均极少。由此推 测,长期使用核苷( 酸) 类药物抗病毒治疗对血清磷水平的影响较大,其中 ADV 的影响最为明显, LAM 最轻,EVT 治疗组中也有48. 1% 患者出现血清磷水平的下降,这与既往的临床观察结果不太一致[19],应引起临床大夫的注意。LAM 单用或 联合用药治疗组的血清尿酸平均水平明显高于其 他药物治疗组,但血清尿酸高于正常值的患者极 少,所以,血清尿酸的升高是否与服用 LAM 相关尚需进一步大样本的临床观察研究。Spearman相关性检验结果提示,核苷( 酸) 类药物主要通过影响肾脏功能,引起血清钙、磷和镁离子的代谢异常。
综上所述,长期单用或 联合用核苷( 酸) 类药物抗病毒治疗,尤其是使用ADV,50% 以上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肾功能改变,以 eGFR 和血清磷的改变最为明显。因此,对此类患者,应定期监测肾功能及电解质,尤其是检测eGFR 和血清磷,以便能早期发现肾损害,及时处理。
医生投稿:文章来源于医生投稿,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