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形眼镜,戴对是美,戴错是伤!

伍桂军个人号
阅读量:398
点赞量:4
关注

隐形眼镜(即角膜接触镜)尽管能免除框架的烦恼,但因其直接覆盖在角膜的表面,可带来诸如角膜缺氧长出新生血管、角膜擦伤、感染致角膜混浊等严重并发症,望配戴者慎之又慎。本人建议只在运动、表演舞蹈等特殊场合短时配戴为宜。

选择一副好的隐形眼镜需经缜密检查,合理验配,另外也要做出自已的判断,因此提供几点购买隐形眼镜须知让隐形眼镜族参考:

1、像患有结膜炎及角膜炎等的人皆无法使用,所以必须经过医师的检查治疗以后再决定是否采用隐形眼镜。

2、从购买一副隐形眼镜到购买护理用品等,需要不少费用,当然想要尽量节省一点,但是配镜是矫正视力,所以绝对不可贪小失大。

3、隐形眼镜并非日常用品,而是医疗用具,因此必须作定期检查。此外有发现异常现象就应立即找眼科医师检查。

4、在配戴初期多少会有滑动的感觉,因此需花上一段时间方能适应。

你适合佩带隐形眼镜吗?

隐形眼镜因其薄且透明、难于发现而得名,戴隐形眼镜已成为当今青少年的时尚。然而隐形眼镜并非对所有的需配镜者都适用,哪些人不宜戴隐形眼镜呢?

中小学生:中小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旺盛时期,眼球视轴尚未定形,自我保健意识和自理能力较差。隐形眼镜每天都要清洗消毒,程序也较烦琐,不便于坚持。中小学生若过早或较长时间连续配戴隐形眼镜,易产生角膜缺氧和生理代谢障碍等副作用;镜片清洗消毒不严,则会继发感染;镜片曲径若与角膜不相适应,还会造成角膜磨损,上皮脱落,严重者会导致角膜溃疡或穿孔。因此,我国眼科专家指出:中小学生配戴隐形眼镜宜慎之又慎,若没有特别必要,还是以戴框架眼镜为宜。对患高度近视或远视、屈光参差、散光等确需配戴者,必须到有条件的医院或专业眼镜店检查,测量所需镜片的度数,并学习配戴方法及镜片的消毒处理,以免后患。

感冒患者:感冒患者手上往往带有大量病菌,它们很容易在取、戴隐形眼镜时进入眼中。此外,感冒常伴有轻微的视网膜炎症,戴隐形眼镜会使炎症加重。许多感冒、止咳和止痛药物中都含有抑制眼泪的成分。泪液分泌量减少会使隐形眼镜过于干燥、透明度降低,进而影响视力。

过敏患者:有过敏症的人配戴隐形眼镜易引起的并发症有轻微炎症、眼睛瘙痒、红肿、结膜炎和眼睛肿胀等。如果这些病症长期不治疗,将可能危及到视力。过敏症者如必须配戴隐形眼镜,最好只在白天使用且每周至少有一天暂停使用。如果出现炎症,最好停止使用。如果2至3天后炎症仍未减轻,应立即到医院就诊。

青光眼、慢性泪囊炎、结膜炎、角膜溃疡、甲亢等疾病患者 若已配有隐形眼镜,而眼睛正处在炎症期,要待炎症消失后再戴。

发烧患者:发热时眼睛局部抵抗力下降,泪液分泌减少,枯草杆菌就会大量繁殖,使细菌的代谢产物沉积在角膜与镜片之间,造成隐形眼镜透氧性降低,角膜正常的代谢受到干扰,从而引起细菌性角膜溃疡。

骑车长途旅游者:长距离骑车时,空气的对流加速,使软性隐形眼镜的水分减少,镜片逐渐干燥变硬,眼睛会感到不适,时间一长,变硬的镜片就会损伤角膜,引起眼睛疼痛或细菌感染。

中老年人:人到了40岁以后,眼部组织会发生比较明显的退行性变化。眼局部的抵抗力下降,特别是眼球耐受缺氧的能力下降,此时若在眼球表面戴上一层薄的镜片,会导致眼球缺氧,从而容易出现角膜感染、溃疡等并发症。40至60岁的中年人可以短时间戴隐形眼镜,60岁以上的老年人最好不要配戴隐形眼镜,否则容易引起严重的并发症,造成永久性视力损害。

月经期妇女:因女性在行经期间及月经将到的前几天,眼压常常比平时增高,眼球四周也较易充血,尤其是有痛经症的妇女更甚,这时如果戴隐形眼镜,会对眼球产生不良影响。

孕期妇女:孕期妇女荷尔蒙分泌发生了变化,从而使体内含水量也发生变化,眼皮有些肿胀,眼角膜变厚,特别是怀孕的最后3个月,因角膜水分多,变厚更为明显,会与正常时选配的隐形眼镜片不相吻合,从而引起眼睛不适。患有妊娠水肿症的孕妇尤其不能戴隐形眼镜。

配戴隐形眼镜该注意什么?

第一次戴用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先用肥皂水和清水洗净双手,然后用清洁液清洗镜面,将隐形眼镜放于食指上,轻轻放在角膜表面,注意不要眨眼睛。刚开始戴隐形眼镜时会有些不舒服的感觉,甚至磨痛、流泪,一般几分钟后就慢慢适应了。

开始先短时间戴用,按使用说明逐渐延长戴镜时间。其中日戴型隐形眼镜每天戴镜时间为8小时,睡觉时取出,周戴型开始可3天取出1次,逐渐适应后可每周取出1次。

取出的隐形眼镜必须保持清洁,避免细菌污染,放入特制的浸泡液内保存,下次戴用前再用清洁液清洗干净。

在戴镜期间如出现严重的持续性眼球发红、疼痛、分泌物增多及视物模糊等症状时,应立即停止戴镜并及时到医院检查治疗。

声明:本文旨在提供医学健康领域的一般信息,无法代替专业医疗建议、诊断或治疗。文章内容基于当前的医学知识和研究,但医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领域,信息可能随时更新,因此建议读者获取最新的医学指导。如果您是患者,请在做出任何健康决策前咨询合格的医疗专业人员。本文中的信息不应作为自我诊断或治疗的依据,紧急医疗情况应立即寻求专业医疗服务;如果您是医务人员,本文内容旨在作为教育和信息更新的资源。在临床实践中应用本文信息时,应结合您的专业判断和患者的具体情况。
查看全部

医生投稿:文章来源于医生投稿,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举报
点赞

意见反馈

下载AP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