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喘的检查与治疗

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如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气道上皮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为特征的异质性疾病,这种慢性炎症与气道高反应性相关,通常出现广泛而多变的可逆性呼气气流受限,导致反复发作的喘息、气促、胸闷和(或)咳嗽等症状,强度随时间变化。多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加剧,多数患者可自行缓解或经治疗缓解。支气管哮喘如诊治不及时,随病程的延长可产生气道不可逆性缩窄和气道重塑。

哮喘的相关检查

1.体检

发作期胸部呈过度充气状态,胸廓膨隆,叩诊呈过清音,多数有广泛的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呼气音延长。严重哮喘发作时常有呼吸费力、大汗淋漓、发绀、胸腹反常运动、心率增快、奇脉等体征。缓解期可无异常体征。

2.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1)血液常规检查

部分患者发作时可有嗜酸性粒细胞增高,但多数不明显,如并发感染可有白细胞数增高,分类嗜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

(2)痰液检查涂片

可见较多嗜酸性粒细胞,如合并呼吸道细菌感染,痰涂片革兰染色、细胞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有助于病原菌的诊断及指导治疗。

(3)肺功能检查

缓解期肺通气功能多数在正常范围。在哮喘发作时,由于呼气流速受限,呼气流速指标均显著下降,表现为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一秒率(FEV1/FVC%)(1秒钟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比值)、最大呼气中期流速(MMER)、呼出50%与75%肺活量时的最大呼气流量(MEF50%与MEF75%)以及呼气峰值流量(PEFR)、以及最高呼气流量(PEF)均减少。肺容量指标可有用力肺活量减少、残气量增加、功能残气量和肺总量增加,残气占肺总量百分比增高。经过治疗后可逐渐恢复。病变迁延、反复发作者,其通气功能可逐渐下降。

(4)血气分析

哮喘严重发作时由于气道阻塞且通气分布不均,通气/血流比值失衡,可致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A-aDO2)增大;可有缺氧,PaO2和SaO2降低,由于过度通气可使PaCO2下降,pH值上升,表现呼吸性碱中毒。如重症哮喘,病情进一步发展,气道阻塞严重,可有缺氧及CO2潴留,PaCO2上升,表现呼吸性酸中毒。如缺氧明显,可合并代谢性酸中毒。

(5)胸部X线检查

早期在哮喘发作时可见两肺透亮度增加,呈过度充气状态;在缓解期多无明显异常。如并发呼吸道感染,可见肺纹理增加及炎症性浸润阴影。同时要注意肺不张、气胸或纵隔气肿等并发症的存在。

(6)特异性过敏原的检测

哮喘患者大多伴有过敏体质,对众多的变应原和刺激物敏感。测定变应性指标结合病史有助于对患者的病因诊断和脱离致敏因素的接触。但应防止发生过敏反应。

(7)其他

可以酌情做皮肤过敏原测试、吸入过敏原测试、体外可检测患者的特异性IgE等。

哮喘病一般并不能够除根,可以通过一般治疗、药物治疗或者是手术治疗的方式进行改善。

1、一般治疗:哮喘病通常是指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或者是胸闷等,可能与家族遗传或者是过敏等因素有关,首先需要做好自身的保暖措施,避免受凉,而且要远离过敏原刺激,能够减少疾病的发生频率。

2、药物治疗: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控制性用药,即患者需要每天应用维持治疗,包括吸入的ICS,即激素。同时还有吸入性激素和长效β2受体激动剂的混合制剂、缓释茶碱、抗IgE的抗体,以及严重者需要全身应用的激素;另一类是急救药物,即急性发作时需要用到的药物,包括吸入性激素、口服激素,或者M受体阻滞剂,以及平时用到的思力华,即噻托溴铵等药物。部分较严重的病人也需要加入全身的激素应用,主要针对较重的哮喘治疗。

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盐酸氨溴索注射液或者是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等药物进行缓解,可以减轻哮喘引起的呼吸不适症状。

3、手术治疗:如果病情比较严重,通过药物治疗无效,也可以选择支气管热成形术进行治疗,从而也能够减少哮喘病的发作。

在平时还需要做好日常病情监测,保持良好的心态。

声明:本文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本文内容是基于现有的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旨在为医生提供专业领域的知识更新和教育目的。在实施任何医疗程序、治疗方案或健康计划时,医生应依赖自己的专业判断,并考虑患者的个体情况。
查看全部

医生投稿:文章来源于医生投稿,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举报
点赞

意见反馈

下载AP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