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糖尿病患者警惕“餐后高血糖”!

11月14日是一年一度的“联合国糖尿病日”,全球范围内超过160个国家会在11月14日前后举办各类糖尿病宣传教育活动,覆盖全世界10亿人口。
今年“糖尿病日”宣传活动的口号是 “了解风险,了解应对”,旨在让更多人了解2型糖尿病(T2DM)的风险,并通过正确的应对护理帮助预防或延缓不良后果的发生。
根据2021年的数据,全球糖尿病患者总数高达5.37亿人——其中,中国是全球糖尿病患者数最多的国家,2021 年患者人数达1.41 亿,这意味着大约每10名中国人中就有1 名糖尿病患者[1]。
在中国,许多T2DM 患者在日常管理中更关注空腹血糖(FPG)是否达标,却忽视了对于餐后血糖(PPG)的监测和干预,殊不知餐后血糖升高同样给患者带来诸多危害。
每次用餐后,我们的身体就会开始对食物进行消化吸收,这会导致血糖水平上升。如果此时体内没有足够的胰岛素,或者胰岛素的作用不够有效,无法将血糖水平稳定在正常范围内,就会出现餐后高血糖。
一般来说,正常人餐后2小时的血糖值应该小于7.8mmol/L,如果超过这一数值,即可定义为餐后高血糖[2]。
研究显示,中国T2DM 患者中有50%的患者属于单纯餐后血糖升高[2],比例非常高。中国T2DM患者餐后血糖高的原因主要在于遗传因素和饮食结构。
遗传因素:研究发现,与西方人群相比,东方糖尿病人群的β细胞代偿储备功能更差,β细胞功能减退更明显 [3], 这可能与中国人遗传易感性相关[4]。
饮食结构:中国人群不仅具有高达67%的碳水化合物供能占比,且与西方人群相比,摄入相同种类、等量的碳水化合物后血糖增幅更大[6,7]。
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研究显示,餐后2小时的血糖水平是全因死亡和心血管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也是心血管疾病和全因死亡的预测因素[2]。当T2DM患者的餐后血糖增幅超过4mmol/L时,患者的全因死亡风险至少会增加一倍[8]。
增加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风险:急性血糖波动同样也会影响微血管的内皮功能,比如视网膜血管就是其中的代表。研究发现,与糖化血红蛋白(HbA1c)相比,餐后高血糖能更好地预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的发生发展[2]。
其他不良影响:研究表明,随着T2DM病程进展,胰岛β细胞功能减退,餐后血糖逐渐升高,而增高的餐后血糖及血糖波动可能会导致胰岛β细胞功能进一步受损,产生恶性循环。此外,研究者还发现,餐后高血糖和餐后血糖波动与老年人的整体认知、执行和注意力障碍有关[2]。
1968年,Franz Matschinsky 博士首次发现葡萄糖激酶(GK)在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中的核心作用。
GK作为葡萄糖传感器分布在胰腺、肠道和肝脏等主要血糖调控器官中,当进餐后血糖水平升高时,胰腺、肠道和肝脏中的GK被激活,促进胰岛素分泌,启动肝糖原合成、抑制其分解,从而起到降糖作用[9,10]。
当GK功能出现障碍时,机体对血糖水平变化的感应能力下降,导致胰岛素早相分泌受损,血糖稳态调节系统功能失调,机体对进餐后骤然升高的血糖“视而不见”,出现餐后高血糖的症状。
针对GK功能障碍,一种全新的2型糖尿病治疗方案葡萄糖激酶激活剂(GKA)被应用于临床治疗——通过修复受损的GK功能,恢复人体对于血糖的调控。
Ⅲ期临床研究数据显示,初发(未用其他药物)的糖尿病人在服用多格列艾汀后,24周糖化血红蛋白达标率为42.5%,52周糖化血红蛋白仍保持稳定(7mmol/L以下)。除餐后血糖控制佳以外,其低血糖风险小(血糖<3 mmol/L发生率<1%,且无严重低血糖事件)[3]。
多格列艾汀能够作用于多个器官中的GK靶点,通过“葡萄糖浓度依赖”的方式与胰腺、肠道和肝脏中的GK结合,提高GK活性,单药或与二甲双胍联合治疗降糖效果确切,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12],为T2DM的治疗提供了全新的选择。
参考资料:
[1]2021IDFreport
[2]《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高血糖管理专家共识》
[3]LiH,etal.AmJClinNutr.2020Jan24.pii:nqz310.
[4]SpracklenCN,etal.Nature.2020Jun;582(7811):240-245.
[5]YanpingLi,etal.DiabetesCare.2017Dec;40(12):1685-1694.
[6]Dehghan,Metal.Lancet.2017;390:2050-2062.
[7]WangX,etal.DiabetesResClinPract.2020Jan;159:107951.
[8]ZHENPINGZHAO;MEIZHANG,etal.ADA2019.Abstract1520-P.
[9]MatschinskyFM,etal.FrontiersinPhysiology2019,10:148-163
[10]陈力.药学进展2016,40(3):161-167
[11]WenyingYang,etal.NatMed.2022May;28(5):974-981
[12]多格列艾汀临床应用专家指导意见
[13]Zhu,D,etal.Dorzagliatinindrug-na?vepatientswithtype2diabetes:arandomized,double-blind,placebo-controlledphase3trial.NatMed(2022).
文章转载自:医学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