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物黄芩汤联合阿维A治疗阴伤湿热型掌跖脓疱病
掌跖脓疱病
掌跖脓疱病被认为是局限型脓疱性银屑病中最常见的类型,现代医学治疗上常用药物有维甲酸类药物、甲氨蝶呤、甲砜霉素、雷公藤等。维甲酸类药物能抑制上皮细胞的异常增生,诱导其正常分化,干扰各种细胞因子的合成与分泌,减轻免疫和炎症反应,生物活性强,长期使用蓄积较少的特点,逐渐成为治疗掌跖脓疱病的首选药物。维甲酸类药物主要副作用包括皮肤粘膜干燥、毛发脱落、血脂升高、致畸作用、消化道症状、血细胞减少及肝酶升高等,其不良反应严重程度与剂量基本呈正相关,停药后多消失。阿维A临床上已作为治疗银屑病的主流药物,尤其对脓疱性银屑病疗效较好。近来有报道小剂量阿维A治疗掌跖脓疱病疗效确切,不良反应相对较低,患者基本可耐受。
掌跖脓疱病其临床特点与中医古代文献所载“涡疮”大致相符。如《诸病源候论·涡疮候》载:“涡疮者,由肤腠虚,风湿之气,折于血气,结聚所生。多著手足间,递相对,如新生茱萸子。痛痒抓搔成疮,黄汁出,浸淫生长,拆裂,时瘥时剧,变化生虫,故名涡疮。《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涡疮》云:此证生于指掌之中,形如茱英,两手相对而生,亦有成攒者,起黄白脓疱,痒痛无时,破津黄汁水,时好时发,极其疲顽,由风湿客于肌腠而成…若日久不愈,其痒倍增。
《灵枢·痈疽第八十一》云:“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故见脓疱;热盛则阴伤,故见裂纹疼痛。”《灵枢·玉版第六十》云:“阴阳不通,两热相搏,乃化为脓”,或久病体虚,正不胜邪,脾为湿困,加之饮食不节,过食鱼腥海鲜、膏粱厚味、茶酒五辛之品,损伤脾胃,影响运化而湿热内生,致湿热蕴结,外溢肤表;或平素嗜食肥甘、辛辣厚味,脾胃运化功能失调,湿热蕴阻中焦,流溢四肢,浸淫肌肤,阻滞经络。中医认为,掌跖脓疱病多因禀赋不足,脾气不振,复感热毒之邪,外客肌肤,与内湿相会,湿热搏结,湿毒流溢四末,浸淫肌肤,阻滞经络。如薛生白说:“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此皆先有内伤,再感客邪”。因湿为阴邪,其性重浊腻滞,与热相合,蕴蒸不化,胶着难解,往往缠绵难愈,故而在掌跖反复出现红斑、丘疱疹、脓疱、脱屑和痛痒。张志礼指出掌跖脓疱病的辨证,从“脓”作为切人点,强调血热和湿毒,热盛则阴伤,久之阴伤湿热,郁滞不散。
三物黄芩汤,收录于《备急千金要方·卷三》,习称为“《千金》三物黄芩汤”,原出自《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一》。《金匮要略》曰:“妇人在草蓐,自发露得风。四肢苦烦热,头痛者,与小柴胡汤,头不痛但烦者,此汤主之”。方由三味药组成:黄芩一两,生地四两,苦参二两。从条文和药物组成上可以看出,该方具有清热凉血,解毒燥湿,滋阴养血之功效;主治产后血亏阴虚,风邪入里化热之证。日本学者矢数道明认为三物黄芩汤应用目标为四肢苦烦热,手足心热,唇舌干燥者,皮肤适应症为冻疮、烧伤、荨麻疹、汗疱疹、红斑肢痛症、顽癣、干癣等。现代医学发现黄芩、苦参均有抑制异常免疫,抗炎抗变态反应,抗脂质过氧化以及保肝降酶等功效;生地黄可增强细胞免疫,降低体液免疫。笔者以三物黄芩汤加减,其中以黄芩清湿热、实热、血热为君药,一药三用;苦参助黄芩清湿热,为臣药;干地黄助黄芩清血热为佐药;苍术健脾运脾,丹皮、赤芍凉血活血。诸药相伍,则可发挥健脾运脾、清热凉血、活血化瘀、滋阴润燥的功效。
目前治疗掌跖脓疱病尚无理想方法,笔者在中医辨证施治的总体原则指导下,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相互取长补短,利用西医单药治疗效宏的特点,结合中医整体辨证调理的优势,运用三物黄芩汤联合小剂量阿维A治疗阴伤湿热型掌跖脓疱病,既提高了疗效,又降低了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医生投稿:文章来源于医生投稿,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