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规范的PEP要当心,依据指南掌握PEP实施方案

阅读量:367
01
不规范的PEP要当心

目前临床工作中还是遇到不少不太规范PEP实施情况。

一是“过度服药”,比如在用药前没有很好地进行暴露源分析,没有评估暴露风险和PEP适用性,不管对方是否感染HIV,也不管自己属于何种情况的暴露,一概去服药。

二是因过度担心而频繁检查。求询者发生暴露后,出于对HIV的恐惧,没完没了地去做检测,而主诊医生又未能在检测时间方面给到患者一个明确答复,因此导致患者不断地进行不必要的检测和咨询,检查结果也被患者过度解读。

当然,作为临床医生我们也要明确,PEP用药前也是需要做必要检测,比如HIV抗体检测。PEP仅适用于未感染人群,如果确诊HIV感染应该立即进行转介治疗,不要耽误病情,盲目PEP可能产生耐药风险。

当专业医生面对这些不规范行为时,应给予患者相对明确的专业指引,不能太含糊,要令患者相信科学,尊重知识。

02
依据指南掌握PEP实施方案

那么,如何规范化进行PEP呢?

当前国内外指南对于PEP都给出了明确的推荐方案,而在暴露于高感染风险后,PEP的正确应用时机是24小时以内(尽可能在2小时内),最长不要超过72小时。

在2021版《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中1,首选的推荐方案为:恩曲他滨替诺福韦(FTC/TDF)联合多替拉韦或拉替拉韦(DTG或RAL);也可考虑选择比克替拉韦/恩曲他滨/丙酚替诺福韦(BIC/FTC/TAF),其服药方便,患者耐受良好,也是一个好的选择。患者应连续用药28天,在用药当天以及用药的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各检测一次血常规、肝肾功能、乙肝病毒、丙肝病毒和梅毒。

以上治疗方案总体而言安全性良好,只有部分患者不耐受,但副作用较轻,少部分可能出现头晕、腹泻。

另外需要强调的是,乙肝患者服药时要特别注意,因为PEP相关药物中含有抗乙肝病毒成分,部分患者停药后可能发生病毒反跳,此时建议患者停药后密切监测肝功能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通常而言,PEP不会导致耐药风险增加。极少数的情况是,患者已经感染却未能检测出来,因此接受了PEP药物,此时可能发生耐药。

声明:本文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本文内容是基于现有的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旨在为医生提供专业领域的知识更新和教育目的。在实施任何医疗程序、治疗方案或健康计划时,医生应依赖自己的专业判断,并考虑患者的个体情况。
查看全部
举报
点赞

意见反馈

下载AP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