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露后预防 (PEP)的实施细节

阅读量:833
01
暴露后预防(PEP)的实施细节

PEP针对的是尚未感染HIV的人群,PrEP针对的是尚未感染HIV的高风险人群。这两个人群有何区别?高风险人群主要是指男男性行为者、与男女发生性关系的男性和不使用安全套的男性、变性人、商业性工作者、多性伴者等。

在实际生活工作中,有些暴露于HIV的并不一定是高危人群。PEP针对的是尚未感染HIV的人群,在暴露于高感染风险后(职业暴露与非职业暴露),可能与HIV感染者或感染状态不明者发生明确液体交换行为。

对于该类意外暴露的人群,发生意外暴露之后不必害怕,尽早(不超过72小时)服用特定的抗HIV药物,有望有效降低HIV感染风险,即达到暴露后阻断。

我国《指南》建议的阻断方案始终与全球同步。在2021版《指南》中1,首选推荐方案为:恩曲他滨替诺福韦(FTC/TDF)联合拉替拉韦或多替拉韦(RAL或DTG);也可考虑选择比克恩丙诺片(BIC/FTC/TAF)。

如果INSTIs不可及,根据当地资源,可以使用PIs如LPV/r和DRV/c;对合并肾功能下降并排除有HBV感染的可以使用AZT/3TC。另有研究对我国国产药物的依从性和安全性进行了评价,但目前该研究的时间短且数据少,要成为新的阻断方案尚需积累更多证据。

在发生HIV暴露后尽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尽可能在2h内)进行预防性用药,最长不超过72 h;连续服用28 d;并且做好检测和随访,暴露后立即、4周、8周、12周和24周后检测HIV抗体。对合并HBV感染的暴露者,注意停药后对HBV相关指标进行监测。

02
暴露后预防:规范用药很关键

何云教授强调,希望大家能够对HIV有不带歧视的了解。一旦发生有可能感染HIV的行为,尤其是性行为,无需惊慌,我国有几十家定点门诊为求询者提供规范阻断服务。

需要提醒的是,不能认为“有药即可阻断”,服用药物后是否达到阻断目标受到很多因素影响。

其一是阻断前后的检测、药物的副作用等因素都要考虑到。

其二,有肝炎病史、服药前肝肾功能异常者,服药之后副作用可能与基础疾病叠加,还可能发生新的副作用,包括一些轻度的消化道症状等等,因此,服药后要特别注意监测。

其三,对于定义为高危但尚未感染的人群,一定要明确接受阻断时并未被感染,且检测结果与其最后一次高危行为发生的时间、发生方式、确定没有被感染的检测方式等有关。对于有高危行为而HIV检测是阴性的,并不能完全排除感染的可能性,需注意窗口期干扰。

因此,对于暴露阻断前的检测,更强调要了解患者的行为,以此决定是仅需检测抗体,还是要同时检测HIV RNA,明确应用阻断药物前是否已感染。

其四,接受阻断后要排除是否感染,也需要核酸检测,而不仅仅是抗体检测。这是因为,早期急性感染者在进行检测时抗体和核酸没还来得及呈阳性,但事实上已经发生感染。这类患者在使用阻断药物后要进行抗体和核酸的检测。

参考文献:

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2021年版),中国艾滋病性病,2021,27(11):1182-1201

声明:本文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本文内容是基于现有的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旨在为医生提供专业领域的知识更新和教育目的。在实施任何医疗程序、治疗方案或健康计划时,医生应依赖自己的专业判断,并考虑患者的个体情况。
查看全部
举报
点赞

意见反馈

下载AP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