瞬时弹性扫描检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肝纤维化的临床研究

宋建新个人号
阅读量:2.10万
关注

应用肝脏瞬时弹性检测仪( Fibroscan) 检测肝实质硬度是一项快速便捷的无创性检测肝纤维化的新技术,该项技术已经开始应用于慢性肝病患者肝纤维化的监测和早期诊断。为了进一步评估该项技术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有研究对 310 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

收集2009年2月~11 月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310 例( 男 225,女 85) ,平均年龄 38。 2 ± 18。 3 岁,其中包括 23 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诊断标准参照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 2010 年版) 以及肝衰竭诊疗指南; 65例根据临床表现( 肝掌、蜘蛛痣、脾大等) 、血生化检测( 白蛋白下降,白蛋白/ 球蛋白比倒置等) 、B 超检测( 肝脏形态、门静脉内径、脾脏厚度等) ,临床诊断为肝硬化。根据公式体重( kg) / 身高2 ( m2 ) 计算患者的体重指数( BMI,kg / m2 ) ,BMI高于30者予以排除( 根据 Fibroscan 操作手册的要求) 。肝脏硬度的检测,检测仪 Fibroscan 为法国 ECHOSENS 公司产品,检测方法参照用户手册。检测区域选择右侧腋前线至腋中线第 7、8、9 肋间,连续检测,要求成功检测 10 次,取中位数为最终测定结果,并以肝脏硬度值( kPa) 表示。血液生化分析检测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 、总胆红素(  Tbil) ,ELISA 检测 HBV 血清标志物,实时定量 PCR 检测 HBVDNA 定量,应用 B 超检测门静脉内径和脾脏厚度等。

选取 65 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与 65 例临床诊断为乙型肝炎肝硬化的患者 Fibroscan 检测所获得的肝脏硬度值进行对比。从慢性肝炎患者中抽取 23 例( 男 20,女 3 ) ,年龄( 35 ± 7 )  岁,实验室检查 PTA≤40 % ,血清总胆红素大于正常 10 倍等,性别比与重型肝炎组基本一致的患者,对比 Fibroscan 所测的肝脏硬度值。收集慢性乙肝患者男性组与女性组各 65 例,比较 2 组肝脏 Fibroscan 检测值。将患者分为青年组( 小于 30 岁) 、中年组( 30 ~ 60 岁) 和老年组( 大于 60 岁) ,每组随机抽取男性慢性乙肝患者 20 名,女性慢性乙肝患者 10 名。比较各组间肝脏 Fibroscan 检测值。

Fibroscan 是一种用来检测肝纤维化的非侵入性检查手段,该技术建立在应用超声扫描肝脏弹性的基础上,而肝脏的坚硬度则反映了肝脏纤维化的程度。Sandrin 等首先将其应用于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表明肝脏硬度值与纤维化分级成正相关。Zoil 等通过回顾性临床研究证实了这种相关性( Kendall 相关系数为 0。 55,P < 0。 01) ,表明通过 Fibroscan 检测肝脏硬度来评价肝纤维化程度在临床上是行之有效的方法。Castera 等研究了183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发现Fibroscan 与FibroTest 和APRI 等方法效果相当,联合Fibroscan 和FibroTest 综合评价大部分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肝纤维化准确有效。

本研究慢性乙型肝炎的结果与之相符。有研究表明,肝脏炎症影响 Fibroscan 测量的肝脏硬度值。Coco 等观察了 10 例处于肝炎活动期的患者,其 ALT 水平在正常值的 1。 3 ~ 3 倍,其肝脏硬度也相应增加,而处于非活动期的患者肝脏硬度则没有明显增加,认为肝脏硬度与 ALT 水平相关( P< 0。 01) 。有报道在慢性肝病患者中肝脏硬度值随ALT 水平波动。当患者 ALT 水平下降时,肝脏硬度值也随之下降,表明肝脏硬度值与肝脏炎症坏死程度相关。在本研究中,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通过 Fibroscan 检查发现肝脏硬度显著增加,甚至高于肝硬化患者。因此,在评价肝纤维化检测时需排除肝炎活动和重型肝炎的影响。

Sirli 等认为,年龄不影响肝脏硬度值; 而 Roulot等通过对健康者的检测发现肝脏硬度随年龄有增高的趋势,尽管在统计学上还未达到显著性差异( P =0。 06) ; Sebastian等研究亦表明年龄和体质量指数对肝脏硬度值有影响。应该认识到,肝组织活检病理学资料是诊断肝硬化、重型肝炎的新标准。

声明:本文旨在提供医学健康领域的一般信息,无法代替专业医疗建议、诊断或治疗。文章内容基于当前的医学知识和研究,但医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领域,信息可能随时更新,因此建议读者获取最新的医学指导。如果您是患者,请在做出任何健康决策前咨询合格的医疗专业人员。本文中的信息不应作为自我诊断或治疗的依据,紧急医疗情况应立即寻求专业医疗服务;如果您是医务人员,本文内容旨在作为教育和信息更新的资源。在临床实践中应用本文信息时,应结合您的专业判断和患者的具体情况。
查看全部

医生投稿:文章来源于医生投稿,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举报
点赞

意见反馈

下载AP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