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dTalk | AI来了,医生还重要吗?
医行者官方号文 / 医行者
各位同仁,大家好。我是医行者,很高兴在《MedTalk》这个新栏目与大家相遇。这个栏目旨在与各位一道,探讨医学前沿,聚焦临床实践,在技术的浪潮中,保持一份冷静的观察与思考。今天,我们就从那个最炙手可热的话题开始:AI医疗。
过去的一年,我们见证了AI(尤其是大语言模型)令人瞠目的进化。它能通过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能撰写科研论文,能瞬间解读影像报告,甚至能就复杂病例生成鉴别诊断清单。一时间,AI即将取代医生的论调再度泛起。但作为身处临床一线的我们,内心或许有更真实的感受:当前AI生成的医学信息,时而展现出来自海量知识库的卓越洞见,时而又会犯下令人匪夷所思的、“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即“AI幻视”)。我们不禁要问:AI医疗,究竟是我们得力的“数字助手”,还是一个尚未成熟的“炫技玩具”?
一、AI的“长板”与“短板”:我们的清醒认知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AI拥有人类难以企及的“长板”:
l 效率倍增器:AI能在数秒内完成海量文献检索,快速梳理疾病诊疗指南的演进,极大解放我们在信息检索上的时间消耗。
l 永不疲倦的助手:它可以7×24小时提供初步的咨询和答疑,成为基层医生或年轻医生强大的“第二大脑”和知识后盾。
l 模式识别专家:在影像、病理、检验等领域,AI在识别微小、特定模式上正展现出超高精度,有助于提升诊断的敏感性。
然而,它的“短板”同样明显,且恰恰是医学的核心:
l 缺乏真正的临床判断:AI无法进行床旁问诊,捕捉患者细微的表情、语气和情感变化。它无法替代那双经验丰富的手去进行触诊,更无法替代我们基于数十年临床经验所形成的、难以量化的“直觉”或“手感”。
l 无法承担医疗责任:诊疗决策的后果,最终是由我们医生来承担的。AI可以给出建议,但决策的权重、方案的选择,以及面对突发情况时的应变,责任无法转移。
l 知识库的局限与滞后性:AI的回答严重依赖于其训练数据的质量与时效。如果其背后的医学文献库更新不及时,或缺乏权威机构的指南,其输出内容的可靠性将大打折扣。
二、未来已来:从“人机对抗”走向“人机协同”
因此,AI医疗的终极形态,不应是“取代”,而是深刻的“协同”。未来的高价值医生,将是善于驾驭AI的“超级医生”。我们与AI的关系,更像是经验丰富的机长与先进的自动驾驶系统。系统负责处理繁琐的飞行数据、保持平稳航线,而机长负责做出关键决断、应对突发状况,并将乘客安全送达。具体到我们的临床工作中,这种“协同”可能体现在:
l 辅助诊断:将AI生成的鉴别诊断清单作为“思维导图”,帮助我们拓宽思路,避免遗漏罕见可能性,但最终诊断必须由我们结合临床实际来确认。
l 患者管理:利用AI工具对患者进行常规随访、用药提醒和健康知识推送,而我们则专注于处理异常指标和进行关键的医患沟通。
l 精准治疗:在肿瘤、遗传病等复杂领域,AI能帮助我们分析基因数据,筛选潜在治疗方案,而我们则负责评估患者整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策略。
三、结语:做AI无法替代的“医者”
技术终将迭代,但医学的本质——那份基于信任的托付、那份基于共情的关怀、那份在不确定性中做出决断的勇气——永远不会改变。
在AI医疗的浪潮中,我们不应是旁观者或被冲击者,而应是主导者和应用者。让我们保持开放学习的心态,善用AI这一强大工具,同时,更专注于提升AI无法替代的核心能力:临床经验、决策智慧与人文关怀。
医行者愿与诸位同道一起,在这场变革中,找准自己的位置,成为那个关键的决定性变量。
《MedTalk》栏目简介:探索医疗前沿,聚焦临床实践。用冷静的观察,深度的思考,与您共同面对这个变革的时代。
资料来源:
(1)腾讯网. 当AI穿上白大褂:医疗大模型如何重塑我们的健康生活. 2025-10-15.
(2)新华网.《Nature》头版聚焦方舟健客杏石医疗大模型:以中国AI智慧破解全球慢病管理难题.2025-09-24.
(3)人民日报海外版. “AI医生”为健康“保驾护航”. 2025-09-09.
(4)南方都市报. 2025医师节特别盘点:AI时代,哪些医生先吃到了红利?.2025-08-19.
(5)经济参考报. 机器人智医助理通过国家医考 医疗人机大战接连上演. 2017-11-17.
原创文章:方舟健客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