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病患者甲胎蛋白定量检测的临床意义

甲胎蛋白 (alphafetoprotein‚AFP) 定量检测是诊断原发性肝癌的重要指标。正常人血清含量 <20ng/ mL。在良性肝病患者 AFP也可升高,但不同文献报道结论并不完全一致。为进一步探讨 AFP与肝癌、急、慢性肝炎及其他肝病的关系,有研究统计了130例肝病患者血清 AFP值,以明确 AFP对不同肝病的诊断价值,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
AFP是一种含糖蛋白分子量约70KD,在胎儿期内由卵黄囊和肝脏产生,出生后 1年内 AFP迅速降至正常,终生不变。成人正常肝组织中无 AFP表达。对 AFP功能的研究表明AFP对许多细胞类型有调节作用,涉及几种机制凋亡调节。转运雌激素、脂肪酸、胆红素、调节肝巨噬细胞、骨髓及淋巴细胞的生长、T淋巴细胞的免疫反应。AFP对个体发生有直接或间接的生长调节、分化再生、转化作用。在肝硬化及其他慢性肝病患者血清中 AFP升高,肝炎患者 AFP升高的机制是由于肝细胞再生过程中异型分化的肝细胞合成AFP,反映了炎症、坏死、肝细胞再生现象。
活动性肝病与肝癌的鉴别主要是AFP的动态观察,在活动性肝病中肝细胞再生时 AFP的升高是一过性的,且常常与 ALT的活动性变化相平行。但在我国活动性肝炎及肝硬化患者癌变的危险性很大。AFP持续性升高可能预示患者处于早期癌变阶段,需要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对于早期发现肝癌有重要意义慢性重型肝炎的发生过程中,大量肝细胞发生变性坏死,同时甲胎球蛋白有关基因被激活,出现肝细胞的再生对受损肝脏加以修复,其修复活动能力的强弱可以通过 AFP值的高低加以判断,较高水平 AFP一定程度反映肝细胞再生活跃,预示有较好的转归,AFP的半衰期仅有 3.5~6d。本资料显示 AFP的高低与预后相关,且具有与 Tbil和 PTA同等重要的预测相关性。
本资料显示以 <20ng/mL为正常参考值,原发性肝癌 AFP的阳性率为 82.35%,但显著升高 ( >40 ng/mL)率为 58.82%,与文献报道相似。临床上仍然有 17.65%左右的肝癌患者出现阴性或假阴性。
这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① 肝细胞肝癌血清甲胎蛋白的水平高低与肝细胞分化程度有关,Ⅰ级肝癌细胞分化接近正常细胞,故 AFP量不足以测出;Ⅳ级者由于分化极差,已失去类似胚胎细胞的功能,AFP基因不被激活或转录调控异常,也不能从血清中检出 AFP; Ⅱ、Ⅲ级者癌细胞与胚胎细胞相似的幼稚细胞能产生AFP‚阳性率较高。胆管细胞不分泌 AFP也会出现阴性结果。
② 王华梁等报道粗梁 -透明细胞型肝癌AFP阳性率最高 (96.0% ),血清 AFP阳性率和浓度的高低与肿瘤组织的病理类型有密切联系,病理类型的差异可能是造成原发性肝癌患者AFP阳性率只有70%左右的主要原因之一。
③ 选择的测定方法敏感度不高或 AFP含量低也可能造成 AFP阴性的结果。这些低浓度 AFP患者容易造成误诊和漏诊。‚应该同时作 α-L岩藻糖苷酶 (AFU)、γ-谷氨酰转肽酶 (G T)、酸性铁蛋白 (AIF)、AFP异质体等肿瘤标志物的联合检测,有助于 AFP阴性的原发性肝癌的诊断。
医生投稿:文章来源于医生投稿,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