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屈孕酮:新生命的守护神——神奇的孕酮

健客医生官方号
阅读量:2151
关注

孕酮又叫孕激素,它的主要作用是增厚子宫内膜,从而为受精卵的植入创造良好的环境,并在整个孕期为胎儿的发育保驾护航,是每一个新生命的守护神。

孕酮是怎么来的?如何帮助怀孕?

女性在排卵后,空的卵泡就会形成“黄体”,产生孕酮(因此孕酮又叫黄体酮),孕酮从多个方面改变身体,为孕育新生命做好准备。

例如使子宫内膜增厚并富含营养,为胚胎着床准备好肥沃的土壤;抑制子宫收缩,使得子宫肌层松弛,防止胚胎在着床过程中受到“地震”干扰。

如果没有怀孕,孕酮水平会急剧下降,子宫内膜失去孕酮的支持,从而脱落产生月经,假如没有孕酮的作用,子宫内膜不能周期性脱落,有增加子宫内膜病变的风险,不仅增加不孕的可能,还威胁到女性的生命健康。

如果怀孕,黄体会继续产生更多的孕酮,使子宫内膜厚且富含血管,为胚胎提供营养。一旦胎盘形成,胎盘将接替黄体,继续生产孕酮,支持胎儿的生长发育,比如抑制子宫收缩,从而避免流产和早产。另外,孕酮有重要的免疫调节能力,防止母体的免疫系统把胎儿当做“异己”进行攻击。

最后,孕酮还作用于乳房,为分泌乳汁做好准备。

假如孕酮产生不足会发生什么后果?

未怀孕女性的低孕酮症状包括:

● 月经不调

● 受孕困难

● 情绪变化、焦虑或抑郁

● 睡眠困难

● 潮热

对于怀孕女性来说,低孕酮水平可能会导致:

宫外孕

流产

早产

孕酮产生不足,如何补救?

女性的身体可能因为多种原因不能产生足够的内源性孕酮,例如多囊卵巢综合征、子宫内膜异位症、借助辅助生殖技术怀孕等,此时就需要补充外源性孕酮。

补充外源性孕酮,我国常用的是地屈孕酮和天然孕酮(即孕酮)。

不幸的是,因为生物利用度(被吸收利用的比例)很低,仅为5%,孕酮并不适合作为药物使用。因此需要采用微粒化、油剂等工艺进行加工。

油剂孕酮则需要肌肉注射,不但给药麻烦,而且容易在注射部位出现硬结。

微粒化孕酮有口服和阴道给药两种方式,但口服微粒化孕酮的生物利用度仍然较低且不稳定,需要高剂量口服,从而导致嗜睡、恶心和头痛等副作用。经阴道给药也有缺点。阴道给药的微粒化孕酮可能不会被完全吸收,可能会因阴道出血而被冲洗掉,并可能引起局部刺激3

为了克服天然孕酮的缺点,人们开发了地屈孕酮,地屈孕酮是一种经过紫外线照射形成的孕酮,生物利用度大约是孕酮的5.6倍3,不但可以方便地口服用药,且口服地屈孕酮的剂量比微粒化孕酮低10-20倍,减少了服用大剂量孕酮对身体的影响。

研究证实,地屈孕酮在治疗剂量下不抑制排卵,不会引起体温升高,不会影响月经周期的自然体温规律4,用于调整月经周期时也不会影响怀孕。

地屈孕酮相比孕酮的另一大优势是对孕酮受体具有高度选择性,其主要活性代谢物也同样具有高度选择性3。这意味着地屈孕酮除了强大的孕激素活性,没有雄激素、糖皮质激素、雌激素作用4。而孕酮对雄激素受体具有相对较高的激动活性,对糖皮质激素和盐皮质激素受体也有相比地屈孕酮更高的活性4,带来安全隐患。

作为一种较为理想的外源性孕酮补充药物,地屈孕酮兼具高效的特点,自20世纪60年代上市以来,已在世界范围内广泛用于治疗先兆流产和复发性流产,以及不孕症的黄体期支持、在辅助生殖技术的黄体支持、激素替代疗法,以及孕酮缺乏的妊娠和非妊娠相关疾病3。2002年荷兰研发的地屈孕酮在中国上市,目前在临床上被广泛使用,帮助妇产科医生提升女性健康。

1. Raghupathy R, Szekeres-Bartho J. Progesterone: A Unique Hormone with Immunomodulatory Roles in Pregnancy. Int J Mol Sci. 2022;23(3):1333.

2.赵淑英.地屈孕酮与黄体酮在先兆流产中的临床效果对比分析.医学理论与实践,2017,30(1):91-93.

3. Mirza FG, Patki A, Pexman-Fieth C. Dydrogesterone use in early pregnancy. Gynecol Endocrinol. 2016;32(2):97-106.

4. Griesinger G, Tournaye H, Macklon N, et al. Dydrogesterone: pharmacological profile and mechanism of action as luteal phase support in assisted reproduction. Reprod Biomed Online. 2019;38(2):249-259.

声明:本文旨在提供一般性的健康信息,其中专业治疗知识仅供专业人士参考,不得作为医疗或诊断的依据,无法替代专业医疗建议、诊断或治疗。我们努力确保信息的准确性,但本文中的信息可能不全面,也可能不适用于所有个体的特定健康状况。读者在做出任何健康决策时,应咨询合格的医疗专业人员。对于依据本文内容采取的任何行动,本文作者、出版方或任何相关第三方不承担任何责任。若身体不适或需要咨询专业医疗问题,请前往专业医疗机构或咨询专业的医疗人员。
查看全部
举报
点赞

意见反馈

下载AP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