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精液液化异常

龚知城个人号
阅读量:2.25万
点赞量:3
关注

男性刚射出的精液形态是胶冻状,正常情况下10~20分钟内液化,变得较为稀薄。液化的时间一般应小于30 分钟,如果精液不能液化或液化时间超过1小时,视为精液液化异常,可能影响精子的活力和存活率。

★精液液化异常的危害

精液液化异常是男性生育力降低的原因之一,精液不液化或者液化延迟可使精子黏稠度增加,致使精子正常自由运动能力受限,就像人在泥浆里游泳一样寸步难行。此外正常精液中所含的蛋白溶解酶系还可液化女方稠厚的宫颈粘液。因此,精液黏稠度增高也会影响精子穿透宫颈黏液的能力。不液化的精液在显微镜下可见精子聚集成堆,不能活动或只缓慢蠕动,这种精液中的精子在女性生殖道内的运动明显受到阻碍,精子难以上行进入子宫颈,从而引起不育。

★精液的射出和液化

正常的精液射出时为液化状态,利于射精;随后由于精囊腺分泌的凝固蛋白作用,精液变为胶冻状或者半固体凝胶状,此时精子是被束缚难以运动的,这有利于精液在女性阴道内停留而不会轻易流出。一般室温下几分钟后,在精浆内前列腺分泌的蛋白水解酶和纤维蛋白溶解酶作用下,开始分解凝固蛋白,促使精液液化,通常在10~20分钟左右精液液化完全,这是为了让精液中的精子进入女性生殖道运动,有利于穿过宫颈粘液。

★影响精液液化的因素

1. 精囊炎及前列腺炎

精囊腺和前列腺的分泌物参与了精液的凝固与液化过程:精囊腺分泌的凝固蛋白促使精液凝固,而前列腺产生的蛋白酶系促使精液液化。一旦精囊腺或前列腺出现炎症刺激发生功能障碍时,可使以上那些因子的分泌发生异常,造成凝固因子增多或液化因子减少,形成精液不液化症。炎症会导致前列腺分泌的纤维蛋白溶解酶不足,是精液不完全液化最常见的原因。

2. 微量元素的缺失

精液不液化与微量元素(如锌、铅等)也有很大关系,锌是人体中一种重要的微量元素,在前列腺液和精液中的含量明显高于其他组织和体液。锌含量在正常精液中大约相当于血浆中的100倍。精浆中锌浓度过低可抑制精液蛋白酶的活性,降低精液蛋白酶的液化作用,导致精液液化异常。铅是延迟精液液化时间的重金属之一,它可能是通过减少精浆中的抗氧化物和提高精子细胞膜的脂质过氧化水平,从而损伤精细胞表面结构。

3. 先天性的疾病

某些先天性病变会影响水解酶和凝固酶的分泌和激活,没有这些物质的催化就会导致精液出现不液化的情况。

4. 生活不规律

长时间的作息不规律、生活压力过大、或者接触有害物质等都可能导致精液不液化。

★精液液化异常怎么办?

首先要针对原因治疗,比如治疗前列腺炎、精囊炎等泌尿生殖系统的疾病;其次要改善生活习惯,保障充足睡眠、加强锻炼、均衡饮食、适当补充微量元素等。发现精液不液化的情况,要选择正规的医院,进行科学的治疗,多数还是能实现自然生育的目的。

★精液液化异常的治疗

1.精液液化异常者多半伴有生殖道感染,因此要进行抗感染治疗,根据感染的部位和感染微生物的不同选用不同的抗菌药物,伴有慢性前列腺炎的患者注意要选用脂溶性好的抗菌药物,例如喹诺酮类的药物。

2.中医中药对精液液化异常的治疗常常能收到较好的疗效。中成药可选用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龙胆泻肝丸、复方玄驹胶囊、百令胶囊、疏肝益阳胶囊等等。

3.辅助生殖技术可作为目前治疗精液不液化不育症的重要手段之一。

★精液液化异常的日常保健

精液液化不良是临床常见的现象,也是男性不育的常见原因。除了进行药物治疗之外,还需要注意生活中的一些细节。

1.多参加锻炼。研究表明,男性身体过度肥胖,会导致腹股沟处的温度升高,损害精子的成长,从而导致不育。因此,体重控制在标准范围内可以提高精子的质量。

2.放松心态,注意休息,生活规律。精神压力过大也对精子质量有负面影响。

3.少去桑拿房、蒸气浴室。高温蒸浴直接伤害精子,还抑制精子生成。

4.戒烟戒酒。数据显示,吸烟、饮酒是精子数量、质量下降的主要因素。

5.减少使用化妆品。研究表明,化妆品中所含的邻苯二甲酸酯等有害物质,是造成男性精子数量和生育能力下降的重要原因。

6.要注意科学饮食。避免饮食辛辣的、刺激的,比如辣椒、酒、大料(花椒、茴香、筚拨、胡椒等),都应该避免。少喝可乐、咖啡、少吃芹菜。适量多食用西红柿、西瓜、羊肉、韭菜、含贝壳类海产品。少食油腻食品。适当多吃蔬菜水果。

7.不宜滥用补药。中医讲的热与湿,都是实证,只有虚证才可以使用补药,如果不管三七二十一,一概使用补药,往往会加重病情。不仅液化不能改善,反而会加重。是不是需要补、是不是需要中药治疗,都应该在大夫的指导下进行。

声明:本文旨在提供医学健康领域的一般信息,无法代替专业医疗建议、诊断或治疗。文章内容基于当前的医学知识和研究,但医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领域,信息可能随时更新,因此建议读者获取最新的医学指导。如果您是患者,请在做出任何健康决策前咨询合格的医疗专业人员。本文中的信息不应作为自我诊断或治疗的依据,紧急医疗情况应立即寻求专业医疗服务;如果您是医务人员,本文内容旨在作为教育和信息更新的资源。在临床实践中应用本文信息时,应结合您的专业判断和患者的具体情况。
查看全部

医生投稿:文章来源于医生投稿,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举报
点赞

意见反馈

下载AP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