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乙肝低病毒血症长期临床结局堪忧,肝纤维化进展和HCC风险增加
乙肝病毒感染是全球关注的健康问题,慢性乙型肝炎(CHB)治疗的核心目标是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乙型肝炎病毒(HBV)复制,降低疾病进展风险。然而,许多患者在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出现低病毒血症(LLV),长期临床结局令人担忧。
1.什么是低病毒血症?
低病毒血症是指慢性乙肝患者在抗病毒治疗过程中,乙肝病毒DNA水平低于2000 IU/ml的现象。尽管病毒载量较低,但患者仍存在病情进展的风险。
2.为何低病毒血症长期临床结局堪忧?
肝纤维化进展风险增加:长期处于低病毒血症状态的患者,病毒仍在复制,肝脏持续受到炎症刺激,导致肝纤维化进展风险增加。
肝硬化、肝癌风险升高:低病毒血症患者存在较高的肝硬化、肝癌风险。研究表明,即使是HBeAg阴性不确定期患者,一旦凝血酶原时间(PT)较长,仍存在较高的疾病进展风险。
抗病毒治疗效果减弱:低病毒血症可能导致抗病毒治疗效果减弱,病毒易于反弹,病情反复波动。
3.如何应对低病毒血症?
个性化抗病毒治疗:针对低病毒血症患者,应根据患者具体病情、病毒基因型等因素制定个性化抗病毒治疗方案。
密切监测:患者在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应定期进行肝功能、病毒载量等指标监测,以便及时调整治疗策略。
联合治疗:针对低病毒血症患者,可考虑采用多种抗病毒药物联合治疗,以提高病毒抑制效果。
关注生活调理:低病毒血症患者需注重生活调理,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过度劳累、情绪波动等诱发因素。
总之,慢乙肝低病毒血症患者面临较高的肝纤维化进展和肝癌风险。患者及家属应充分了解病情,积极配合医生进行个性化抗病毒治疗,并密切关注病情变化,以期实现良好的长期临床结局。
4.超20%的一线抗病毒治疗患者存在该风险
慢乙肝低病毒血症是乙肝患者治疗过程中常见的问题,指在长期抗病毒治疗过程中,病毒复制被抑制,但病毒水平未降至正常范围以下。据报道,超过20%的一线抗病毒治疗患者存在慢乙肝低病毒血症。
慢乙肝低病毒血症的发生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一方面,乙肝病毒可能发生变异,导致病毒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从而在体内持续存在;另一方面,患者的免疫系统可能无法完全清除病毒,导致病毒在体内长期留存。此外,不规范的治疗、药物耐药性等因素也可能导致慢乙肝低病毒血症的发生。
慢乙肝低病毒血症对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效果有一定影响。一方面,低病毒血症可能导致肝细胞持续受到炎症刺激,促进肝纤维化、肝硬化等并发症的发生;另一方面,低病毒血症可能影响抗病毒药物的疗效,使病毒难以被彻底清除。因此,医生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毒载量,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
总之,慢乙肝低病毒血症患者面临较高的肝纤维化进展和肝癌风险。患者及家属应充分了解病情,积极配合医生进行个性化抗病毒治疗,并密切关注病情变化,以期实现良好的长期临床结局。
医生投稿:文章来源于医生投稿,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