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来势汹汹,他第一个报名进入隔离病房|医声医事
他们是守护健康的白衣天使,他们也是有血有肉的平凡人。
每日在听诊器里“听到”了哪些悲欢离合,一件件“白大褂”背后藏着怎样的喜怒哀乐;
健客医生APP《医声医事》栏目全新上线,传递医生心声,讲述医生故事。本期带您走进浙江省台州市立医院感染科副主任医师邱济海的真实世界。
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英雄”。
2020年的春节,本该是个阖家团圆、其乐融融的日子。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打乱了所有人的生活。
抗击疫情,是一场没有旁观者的全民战争,全国群众相应政府号召,自觉居家隔离,阻断疫情传播。但还有一群“逆行者”,在此时挺身而出,他们就是守护人民健康的抗疫英雄。
(浙江省台州市立医院 感染科 副主任医师 邱济海)
疫情当前,我不上谁上?
去年春节,是国内疫情形势最为严峻的时期。面对不断增加的疑似感染病患,浙江省台州市立医院决定重新启用位于发热门诊3楼的留观病房,将其设置为专门的发热隔离病房,用来观察疑似病例。
感染科副主任医师邱济海第一个报了名,成为了首位“驻扎”隔离病房的抗疫医生。
经历过2003年的非典,2009年的甲流......20多年的传染病防控实战经验,邱济海已然是一名资深防疫专家。对于冲在最前线这件事,他没有丝毫纠结:自己的资历老,经验足,关键时刻,我不上谁上?
1月29日,隔离病房建立好的第一天,邱济海和另一位医生,以及三名护士就组建成首支医疗小分队,开启了隔离区的工作。

台州市立医院的隔离病房是当年为抗击非典而建立,因此这里的防控布局非常合理。病房分为生活区、清洁区、潜在污染区(过度)、污染区(病房)四个区域。生活区用于医护人员的衣食住行;清洁区相当于工作区,医生在这里写病历、讨论病情;污染区则是患者的病房。
在隔离病房里,邱济海要度过三周与外界隔绝的工作与生活。
生活区的条件相对简陋,楼体的保温性差,正值严寒,晚上房间温度相对较低,甚至在刚住进去的几天,连热水都供应不上。房间里的床位是上下铺,为了避免影响他人休息,与邱济海同在一个隔离病区的6名医护人员达成共识,过了入睡时间后,除工作沟通以外,大家都尽量不再打电话。
即便如此,大家也很难能睡个安稳觉。隔离病房的生活,是不分白天与黑夜的,随时都会有新的患者进入病区,几个人都处于时刻待命的状态。

大部分的时间里,邱济海的活动范围都在清洁区和污染区中转换,写病历、开医嘱、查房、与病人交流、上报病例、讨论病例、咽拭子采集,几乎很难有闲暇的时间,这样的工作状态几乎让他们模糊了时间的概念,忘记了今天是几号,星期几。这是一个看似平静的战场,这里也是距离“敌人”最近的地方,但医护人员们的工作热情,却澎湃依旧。
我不是英雄 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
在过去一年多的抗疫过程中,很多人真正感受到了什么是和平年代里没有硝烟的战场,而战场上那些坚毅逆行的身影,成为了无数人心中的英雄。

但在与邱济海医生的对话中,他并没有觉得自己特别伟大。在疫情初期,全球对新冠病毒传播特性、治疗手段都缺乏认知。看着窗外空无一人的街道,邱济海心里也有些摸不着底的感觉。随着医疗防控体系的逐步完善,他悬着的心也慢慢放了下来。“其实,只要知道疾病的传播途径、防护措施和治疗手段,我们医护人员保护好自己就可以了,这些都不是问题。”在邱济海看来,这场防疫攻坚战的胜利,并不只是医护人员的功劳。政府对疫情的有力应对、民众的全力配合,才是打赢这场硬仗的关键。
网络上有一句话让人印象深刻:世上哪有什么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那些挺身而出的平凡之躯。
正是这些平凡的中华儿女,在疫情汹汹来袭时,舍小家为大家,凝聚起抗击疫情的磅礴力量。
致敬每一位平凡的抗疫英雄!
撰文:孙聪阳
原创文章:方舟健客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