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乙肝的误区,早识别多受益
很多乙肝患者对自身疾病认识存在误区,导致病情加重、治疗延误,甚至给整个家庭带来难以承受的打击。走出乙肝认识误区,早识别多受益!常见的误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误区一:共同生活会传染乙肝病毒
正确认识:乙肝病毒不经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主要通过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和性接触传播。在我国以母婴传播为主,占新发感染的40%~50%。因此,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接触,如在同一办公室工作、握手、拥抱、住同一间宿舍、一起吃饭等无血液暴露的接触,不会传染乙肝病毒。蚊虫叮咬也不会传染乙肝病毒!
误区二:母亲有乙肝,会遗传乙肝给宝宝
正确认识:乙肝不是遗传病,而是一种可防可治的传染病。在我国主要以母婴传播为主,多发生在围生期。新生儿通过损伤的产道/剖宫产过程中,与乙肝病毒阳性母亲的血液接触传播。那么女性乙肝患者是否可以生出一个健康的宝宝呢?依靠现代医学技术在分娩以及产后做好母婴阻断治疗,是完全可以的!
母婴阻断治疗是指:在新生儿出生后12小时内尽早注射高效乙肝免疫球蛋白100单位,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10μg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在1、6个月时分别接种第2和第3剂乙型肝炎疫苗。并于接种第3剂乙型肝炎疫苗后1~2个月时进行HBsAg和抗-HBs检测,判断母婴阻断治疗是否成功。
误区三:爸爸有乙肝,会遗传给宝宝
正确认识:乙肝不是遗传病,不会通过父亲的遗传物质传播给宝宝。只要母亲没有感染乙肝病毒(乙肝五项检查示:乙肝表面抗原阴性),携带乙肝病毒的父亲不会增加宝宝感染乙肝的风险。宝宝出生后按0、1、6个月程序完成3剂次乙型肝炎疫苗接种,产生乙肝免疫应答,可以有效预防乙肝病毒感染。但在宝宝对乙肝病毒产生免疫应答前,应避免宝宝接触到含有乙肝病毒的体液如乳液、血液等,预防乙肝传染,保护宝宝健康。
误区四:乙肝妈妈不能母乳喂养
正确认识:乙肝妈妈分娩的新生儿在出生12小时内接种了高效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型肝炎疫苗后,被感染上乙肝的风险极低。同时母乳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可以增强宝宝免疫力,增进母子感情交流,因此我们一直提倡乙肝妈妈母乳喂养。
需要注意的是:在乙肝妈妈母乳喂养期间可能因为过度劳累导致身体免疫力下降,进而出现乙肝肝炎活动。这种情况下应及时就医,在专业医生指导下用药。此时应以妈妈的身体健康为重,暂停母乳喂养。
误区五:漏用或停用抗乙肝病毒药没关系
正确认识:抗乙肝病毒药物只能抑制体内乙肝病毒复制,并不能清除整合在肝细胞核基因上的cccDNA,这也是导致乙肝病毒感染慢性化的重要原因。长期规律口服抗乙肝病毒药物可有效抑制体内乙肝病毒复制,减轻肝脏炎症反应,达到控制疾病进展的目的。反之,记得就服药,不记得就不服药或者在规律服用抗乙肝病毒药物一段时间后检查发现病毒转阴,就自行减药停药,都会给乙肝病毒卷土重来或诱发变异耐药的机会,最终导致肝功能异常,病情进展,甚至发生肝功能衰竭等情况,威胁患者生命。
医生投稿:文章来源于医生投稿,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