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指南发布!40岁后每年应做1次血脂检测,中小学生纳入管理特定人群

健客医生官方号
关注

3月25日,《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以下简称《新指南》)发布,这是自《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订版)》公布以来时隔7年的一次重大调整。

那么《新指南》在血脂管理方面有哪些新变化?科学降血脂应该怎么做呢?

新版指南中4大变化与你息息相关

变化一:血脂检查频率、项目、重点人群改变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是我国城乡居民的首要死因,血脂异常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是其发生与进展过程中重要的致病性危险因素[1]。而血脂检查是及时发现血脂异常,防治ASCVD的重要措施之一。

2016年版指南建议20~40岁成年人至少每5年测量1次血脂,而《新指南》建议改为:小于40岁的成年人每2~5年进行一次血脂检测;40岁及以上成年人每年至少应进行1次。

而且,在检测项目上,《新指南》在常规指标包含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总胆固醇(TC)和甘油三酯(TG)的基础上,新增了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ApoB)、脂蛋白(a)三个指标作为血脂常规检测项目。

此外,《新指南》还指出这4类人群为血脂筛查的重点对象:

1. 有ASCVD病史者

2. 存在多项ASCVD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吸烟)的人群

3. 有早发心血管疾病家族史者,或有家族性高脂血症患者

4. 皮肤或肌腱黄色瘤及跟腱增厚者

变化二:新增儿童及青少年为血脂管理特定人群

近年来,我国儿童青少年脂质异常血症发生率呈上升趋势,患病率高达20.3%~28.5%,他们当中不一定是肥胖体质,因此常常被忽略[2]。

加上儿童青少年的血脂水平可以延续到成年,且与成年期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因此,《新指南》提出应从儿童时期开始关注、预防与干预血脂异常。

在《新指南》中,除了增加了儿童及青少年血脂筛查的部分外,还建议将儿童及青少年血脂检测列入小学、初中和高中入学体检的常规项目。

变化三:强调药物联合应用是血脂干预的重要性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将胆固醇降到足够低的水平,可以延缓、抑制甚至逆转ASCVD的发生发展[3]。他汀类药物是降胆固醇治疗的主要手段,但单独应用一种作用机制的药物治疗所取得的降胆固醇作用是有限的。

考虑到我国人群对于大剂量他汀的耐受性较差,所以《新指南》不建议使用高强度大剂量他汀类药物,推荐“以常规剂量或中等强度他汀类药物为基础,必要时与其他降脂药物联合应用”作为血脂异常的干预策略。

变化四:强调生活方式是血脂干预的基础

血脂水平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性别、年龄、遗传、药物、肥胖、饮食、运动等,除了不可改变因素外,肥胖、饮食、运动等生活方式是可以改变的。

《新指南》提及,降脂治疗首先推荐健康生活方式,包括合理膳食、适度增加身体活动、控制体重、戒烟和限制饮酒等,其中合理膳食对血脂影响较大。

血脂异常生活方式干预,牢记这几点

1.食物多样,谷物为主

《新指南》关于ASCVD预防中的膳食推荐,较为一致的认识是要限制饱和脂肪酸及反式脂肪的摄入,如巧克力、威化饼干、奶茶、薯片、油炸食品等,另外要增加水果、蔬菜、全谷薯类、膳食纤维及鱼类的摄入。

2.吃动平衡,控制体重

成年人血脂异常人群,运动以保持中等强度的体力活动为宜(如快走、慢跑、骑车、游泳、太极拳等),每次最好可以持续30分钟。对于儿童血脂异常,《新指南》建议每天应进行不少于1小时中等到高强度的运动。

3.遵医用药,定期复查

如果通过生活方式仍旧无法改善血脂,可以遵医嘱使用他汀类药物,或者联合用药来控制血脂。

在治疗开始的3~6个月应复查血脂水平,如血脂控制达到建议目标值,则继续通过生活方式干预,但仍需每6个月至1年复查1次,长期达标者可每年复查1次。

*除标注外,文中图片源自摄图网,已获平台授权

参考资料:

[1]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0概要[J].中国循环杂志, 2021, 36(6):25.

[2]儿童脂质异常血症诊治专家共识(2022)[J].中华儿科杂志, 2022,60(7) : 633-639.

[3]中国血脂管理指南修订联合专家委员会. 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年).中国循环杂志.2023年3月第38卷第3期(总第297期).

3月25日,《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以下简称《新指南》)发布,这是自《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订版)》公布以来时隔7年的一次重大调整。

声明:本文旨在提供医学健康领域的一般信息,无法代替专业医疗建议、诊断或治疗。文章内容基于当前的医学知识和研究,但医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领域,信息可能随时更新,因此建议读者获取最新的医学指导。如果您是患者,请在做出任何健康决策前咨询合格的医疗专业人员。本文中的信息不应作为自我诊断或治疗的依据,紧急医疗情况应立即寻求专业医疗服务;如果您是医务人员,本文内容旨在作为教育和信息更新的资源。在临床实践中应用本文信息时,应结合您的专业判断和患者的具体情况。
查看全部

原创文章:方舟健客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举报
点赞

意见反馈

下载AP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