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爱情会有“保鲜期”? 医学解释:恋爱多巴胺最多维持48个月
爱情看不见、摸不着,却一直是人类永恒探讨的话题。
著名词人元好问年轻时见到大雁殉情,曾感叹“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近年来,科学家们组成了解谜阵容,对这个问题有了科学解答——爱在本质上是一场源于大脑的化学反应。
又是一年情人节,今天我们就来聊聊爱情是怎么发生的?
一、爱情的发生,源于激素在“捣鬼”
美国生物人类学家海伦·费舍尔(Helen Fisher)曾发表过一篇论文,把爱情分为三个阶段——情欲、吸引和依附。她认为爱情通常从情欲开始,在男性体内的睾酮和女性体内的雌激素作用下,人类会产生欲望,这与地球上其他哺乳动物区别不大。这个阶段会持续几周到几个月。
在欲望退去后,如果双方互相吸引,那么将进入爱情的第二阶段——吸引。
图源:HARVARD UNIVERSITY官网
在这个阶段起作用的是大名鼎鼎的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
“恋爱分子”多巴胺
多巴胺(Dopamine)是一种“幸福”的神经递质,好的体验会促使大脑中多巴胺的释放,继而转化为愉悦感在负责奖励机制的大脑通路中加强这种行为,让人对此上瘾。
高水平多巴胺形成的压倒性迷恋,在坠入爱河时感觉最为强烈,这也是为什么爱上一个人就像“上瘾“一样,多巴胺也因此被称为“恋爱分子”。
多巴胺的分子结构
让人“小鹿乱撞”的肾上腺素
此外,研究发现,热恋期间的情侣通常会表现出更高水平的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
去甲肾上腺素的作用类似于兴奋剂,会让我们感到脸红、心跳加快、出汗颤抖、兴奋不已,肾上腺素的增加可能还会导致失眠、食欲下降。不过不用担心,这是爱情带来的正常“副反应”。
然而,美妙的热恋通常不会维持太长,大脑中爱情的化学反应不过是一个生物学的陷阱,目的为了激励人类生存繁衍。因为人体激素不可能永远处于高水平上,平均30个月之后,最长不会超过4年,这些“爱情激素”的浓度高峰就会开始消退。
如果此时双方还未分道扬镳,便会进入费舍尔定义的爱情的第三阶段——依附。
二、维持伴侣长期稳定关系的是什么?
在这个阶段,多巴胺和肾上腺激素的水平逐渐降低,负责“接棒”的是催产素(Oxytocin)和加压素(Vasopressin tannate),它们可以在伴侣间制造亲密和信任感,启动依恋他人的愿望,维持长期稳定的情侣和家庭关系。
神经生物学家史蒂文·菲尔普斯(Steven M. Phelps)和拉里·杨(Larry Young)曾做过一系列草原田鼠和山区田鼠“爱情观”的实验。
草原田鼠是“一夫一妻”的典范,它们一生通常只有一个伴侣共同抚养后代。而多配偶的山区田鼠们则没有这么稳定的家庭关系。菲尔普斯深入研究后发现,草原田鼠体内加压素的受体含量远高于山区田鼠,或许在这种物质的作用下,草原田鼠才会如此“忠贞”。
科学家们将相关受体的基因植入山区田鼠相应的脑区,基因改变后的山区田鼠,其行为立刻发生了改变,与草原田鼠的行为完全一致,形成了稳定的“配偶联结”。
另有研究显示,催产素(或加压素)与由多巴胺驱动的奖励和强化系统的相互作用,让大脑不停地分泌多巴胺,使恋爱双方持续开心愉悦,进而长相厮守,建立长期陪伴。
这些研究表明,所谓的爱情背后,其实是大脑和激素协作的结果。但是,再多的研究也无法彻底阐明相爱这样复杂的行为结构。就像动物母爱实验一样,即使没有催产素的驱使,也并不妨碍母亲对无血缘关系的幼崽细心抚育。
大脑中爱情的化学反应不会持续太久,人类在不被激素主导的情况下,爱仍能够长久维持,恐怕这才是它最令人着迷的地方。
参考文献:
[1]林允珊,谢香芹,胡薇,生物学爱情的神经生理机制及相关实验证据概述[J].生物学教学,2020,45(07):69-70.
[2]ARAGONA BJ,SMELTZERMD,KLEMANRR,et al. Down regulation of the cAMP system within the nucleus accumbens shell is important for pair bonding[J].Horm Bebav,2004,46: 84.
[3]YOUNG LJ.Being human: love: neuroscience reveals all [J]. Nature,2009,457(7226) : 148.
[4]https://sitn.hms.harvard.edu/flash/2017/love-actually-science-behind-lust-attraction-companionship/
原创文章:方舟健客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