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艾者说-不是每个ART都能用于PrEP
导语
前几期我们深入分析了暴露前预防(PrEP)用于预防HIV 感染的有效性、安全性以及对公共卫生的积极意义。舒发泰®是我国首个也是唯一获批用于PrEP 的原研药品。今天,小编就为大家介绍HIV 暴露前预防(PrEP)是如何被发现,并应用于临床实践。
1、初步设想
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进入人体后,24-48 小时到达局部淋巴结,5 天左右在外周血中可以检测到病毒成分,继而产生病毒血症,导致急性感染[1]。因此,研究人员设想在HIV 进入人体前服用抗感染药物,限制病毒进入之后在人体内复制,以达到预防感染的效果。
2、曙光初现
2008 年,研究人员提前给猴子注射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TDF)和恩曲他滨(FTC)两种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再模拟男男性行为,通过直肠给猴子注入人/猴嵌合免疫缺陷病毒(SHIV)。结果显示,接受了混合药物注射的猴子均未感染SHIV[2]。随后在免疫系统人源化的小鼠身上进行模拟阴道性交传播的实验结果表明,阴道注射抗反转录病毒药物(ART)同样能保护小鼠不受HIV 感染[3]。
3、当理论照进现实
动物试验成功后开展的一系列临床研究同样证实人类使用抗病毒药物预防HIV 传播的可行性。iPrEx 和Partners PrEP 的结果显示,在保证依从性的前提下,男男性行为者(MSM)及跨性别女性(TGW)服用FTC/TDF(吉利德公司舒发泰®)并结合安全性行为可使HIV-1相对感染风险降低92% [4];异性伴侣的HIV 阴性方HIV-1 相对感染风险降低90%(图1,右)[5]。基于这两项研究,2012 年7 月16 日,吉利德公司FTC/TDF 的复方单片制剂舒发泰®成为了第一款被FDA 批准上市用于HIV PrEP 药物[6]。图1. 相较于安慰剂组,舒发泰®组依从性好的受试者HIV-1 相对感染风险降低率[4,5]
截止2020 年,全球至少有41 个国家及地区批准舒发泰®用作PrEP(图2)[7]。在中国,舒发泰®是首个且唯一获批PrEP 适应症的药物,目前尚无其他药品被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PrEP(HIV 暴露前预防)。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相关规定,使用未获批用于PrEP 适应症的其他ART药品,医疗机构和医生可能存在医疗纠纷的风险[8]。
参考文献
[1] 李太生, 王福生, 高福. 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 (2018 版)[J]. 传染病信息, 2018, 31(6): 481-499.
[2] García-Lerma J G, Otten R A, Qari S H, et al. Prevention of rectal SHIV transmission in macaques by
daily or intermittent prophylaxis with emtricitabine and tenofovir[J]. PLoS medicine, 2008,
5(2):0291-0299.
[3] Neff C P, Ndolo T, Tandon A, et al. Oral pre-exposure prophylaxis by anti-retrovirals raltegravir and
maraviroc protects against HIV-1 vaginal transmission in a humanized mouse model[J]. PloS one, 2010,
5(12):1-6.
[4] Grant RM, Lama JR, Anderson PL, et al. Preexposure chemoprophylaxis for HIV prevention in 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J]. N Engl J Med, 2010, 365(27):2587-2599.
[5] Baeten JM, Donnell D, Ndase P, et al. Antiretroviral prophylaxis for HIV prevention in heterosexual
men and women[J]. N Engl J Med, 2012, 367(5):399-410.
[6]Who Makes Truvada for PrEP?. https://hivprep.org/truvada-manufacturer/
[7] TDF/FTC 作为PrEP 的监管状态. https://www.avac.org/infographic/regulatory-status-tdfftc-prep
[8]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 http://www.gov.cn/flfg/2009-12/26/content_1497435.htm
[9] 谢沐风. 如何科学、客观地评价口服固体制剂内在品质——纵论我国固体制剂仿制药质量[J]. 药品评价,
2010(14):21-25.
[10] 李真, 龚培力, 曾繁典. 药物杂质及其对安全性的影响[J].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2001(06):451-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