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乙肝病毒携带者约7000万,乙肝是如何患上的?
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 CHB)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持续感染引起的肝脏慢性炎症性疾病。 CHB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健康问题,目前我国乙肝病毒携带者约7000万,占到全球数量的1/3左右。其中CHB患者约2000万例。
1、乙肝是如何患上的?
HBV经母婴、血液(包括皮肤黏膜微小创伤)和性接触传播,不经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接触,如共用计算机、握手、拥抱、同一餐厅用餐等无血液暴露的接触,不会传染HBV。
2、抗乙型肝炎的药物有哪些?
抗病毒治疗是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核心内容。治疗药物主要包括核苷(酸)类似物(NAs)和干扰素-α。
NAs为口服药物,可选择的有:恩替卡韦(entecavir, ETV)、富马酸替诺福韦酯(tenofovir disoproxil fumarate, TDF)、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片(tenofovir alafenamide fumarate tablets, TAF)、拉米夫定(lamivudine, LAM)、阿德福韦酯(adefovir dipivoxil, ADV)、替比夫定(telbivudine, LDT)。建议初治患者应首选强效低耐药药物(ETV、TDF、TAF)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出现耐药后,需遵医嘱及时给予挽救治疗,并进行耐药检测。
NAs每日1次给药,不要随意停药及漏服。恩替卡韦应空腹服用(餐前或餐后至少2小时);富马酸替诺福韦酯可空腹或与食物同时服用;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片需随食物服用。
3、治疗期间需要监测什么?
在治疗期间应进行监测,以评估病毒学治疗反应和药物毒性。
为了监测治疗反应,治疗期间需要监测如下项目:每3-6个月检测血常规、肝功能、HBV DNA定量、HBV血清学标志物(如HBsAg、HBeAg、抗-HBe等)、肝脏硬度测定等;腹部超声和甲胎蛋白(无肝硬化者每6个月1次,肝硬化者每3个月1次);必要时做增强CT或增强MRI以早期发现有无肝癌。
NAs总体上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大多数副作用呈轻至中度。使用富马酸替诺福韦酯或阿德福韦,应每3-6个月监测1次血肌酐和磷酸盐水平,少见有肾功能损伤、低磷性骨病。恩替卡韦治疗也应定期定期检测肾功能,血磷,乳酸水平。
应用干扰素-α的副作用有:
①发热、头痛、肌痛、乏力等流感样综合征,建议可睡前注射干扰素-α或用药期间服用解热镇痛药,以减轻症状。
②注意监测血常规,甲状腺功能,肝功,肾功能,HBVDNA含量,如果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明显,可给予利可君片或促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等治疗。
③另外,还需注意有无精神异常(焦虑,失眠,抑郁等)、自身免疫病、体重减轻,听力下降等。必要时应及时就医。
4、乙肝患者怀孕了怎么办?
我国实施新生儿乙型肝炎疫苗计划免疫,妊娠期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是安全的,对HBV无免疫或未感染HBV的孕妇应接种乙肝疫苗。HBV可以母婴传播,母亲的HBV DNA水平与新生儿感染HBV风险密切相关。育龄期及准备怀孕的女性均应筛查乙肝表面抗原(HBsAg),对阳性者需要检测HBV DNA,对符合抗病毒指征的女性应接受治疗。
如果CHB女性准备怀孕,如果符合抗病毒指证,可在怀孕前给予抗病毒治疗,治疗期间应采取可靠的避孕措施,以期在怀孕前6个月完成治疗;如果不符合抗病毒指证,妊娠中后期进行HBV DNA检测,若HBV DNA>2×106 IU/ml 的孕妇,在充分沟通知情同意基础上,可于妊娠第24~28周开始给予抗病毒治疗。替诺福韦妊娠B级,对于怀孕期间首次诊断CHB的患者,可使用替诺福韦抗病毒治疗。抗病毒治疗期间意外怀孕的患者,如果正在服用替诺福韦,建议可继续妊娠;如果正在恩替卡韦,可不终止妊娠,建议更换为替诺福韦继续治疗。
5、如何预防HBV感染?
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是预防HBV感染最有效的方法。未免疫人群及对HBV没有免疫力且暴露风险较高的群体也建议接种疫苗,如医护人员、化疗或放疗患者、服用免疫抑制剂患者、HIV感染者等。对已发生HBV暴露且有可能受到传播的患者,应考虑进行暴露后预防治疗以防止HBV感染。
如果不慎意外暴露后,可按以下方法进行处理:①在伤口周围轻轻挤压,排出伤口中的血压,再对伤口用生理盐水冲洗,然后用消毒液处理。②立即检测HBV DNA、HBsAg,并在3-6个月后复查。③如接种过乙型肝炎疫苗,且已知抗-HBs阳性者,可不进行处理。如未接种过乙型肝炎疫苗,或虽接种过乙型肝炎疫苗,但抗-HBs阴性或不详者,应立即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1针乙型肝炎疫苗,之后于1个月和6个月后分别接种第2针和第3针乙型肝炎疫苗。
医生投稿:文章来源于医生投稿,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