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相关性疾病症状经验性治疗
胃病发作时的表现形式多样,有人表现为反酸嗳气,有人表现为胸骨后烧灼感,有人表现为咽痒异物感,有人表现为慢性咳嗽,不一而足。酸相关性疾病(acid-related disorders,ARD)是指一类与酸攻击作用密切相关的上消化道疾病,包括胃食管反流病(GERD)、消化性溃疡病(PUD)、消化不良(dyspepsia),以及应激相关急性胃黏膜病变等。
胃酸就是胃液中分泌的盐酸,对消化有着重要的作用。胃酸是一把双刃剑,当它分泌过少或缺乏时,可引起腹胀、腹泻等消化不良现象;分泌过多又会对胃和十二指肠黏膜发生侵袭作用,同时增加胃蛋白酶致溃疡的效能,引发多种形式的胃病,直接导致溃疡形成和溃疡穿孔、出血等并发症。今天要给大家讲的ARD的治疗离不开抗酸药物、抑酸药物和黏膜保护剂的治疗。
抗酸药是与胃内盐酸作用形成盐和水,降低胃内酸度,从而降低胃蛋白酶活性,减弱胃液消化作用的药物,为弱碱性,口服后能直接中和胃酸,减轻或消除其对溃疡面的刺激和腐蚀作用。常见的种类包括铝碳酸镁、碳酸氢钠、碳酸钙、氧化镁、氢氧化铝、三硅酸镁等。抗酸药分为可溶性和不溶性两大类,碳酸氢钠属于可溶性,其他属于不溶性。前者起效快,但长期和大量使用时,不良反应大。含钙、铝的制酸剂可致便秘,镁制剂可致腹泻,常将两种或多种制酸药制成复合剂,以抵消其不良反应。
抑酸药物有H2受体拮抗剂(H2RA)和质子泵抑制剂(proton pump inhibitors,PPIs)两大类,H2RA可以竞争性抑制组胺,抑制其促进胃酸分泌的作用,主要包括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尼扎替丁和罗尼替丁等。PPI作用于壁细胞胃酸分泌终末步骤中的关键酶H+ —K+ ATP酶(即质子泵),与质子泵不可逆结合使其失去活性,从而高效抑制胃酸分泌,其疗效优于H2RA。它能使胃内pH值24 h维持在较高水平,是目前作用最强的胃酸分泌抑制剂。目前PPI药物主要包括奥美拉唑、埃索美拉唑、兰索拉唑、泮托拉唑、雷贝拉唑等。PPI的研发及其临床应用在胃肠病学领域中具有里程碑式意义。
胃黏膜保护剂可分为外源覆盖型胃黏膜保护剂和内源修复型胃黏膜保护剂,常见药物包括胶体果胶铋、硫糖铝类、铝碳酸镁、瑞把派特、米索前列醇等,种类繁多,需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选择不同的黏膜保护剂。下面就给大家讲讲常见ARD的治疗。
GERD是消化系统比较常见的疾病 ,它包括反流性食管炎和 非糜烂性反流病两种。食管对胃反流物消除障碍、抗反流机制失调和食管粘膜屏障损伤等是导致胃食管流病产生的原因,它的主要症状表现为胃部泛酸、有灼烧感等。GERD药物治疗主要可以抑制胃酸分泌、保护食管黏膜和改善胃动力,规律服药8周。当然除了药物治疗外,饮食干预、体重控制、精神心理因素、生活习惯等也起重要作用:饮食以易消化、清淡为主,减少刺激性、高脂肪食物的摄入;加强体重控制,增加运动量;保持乐观情绪,重塑对疾病的认知;纠正不良生活习惯,戒烟酒,睡前2 h避免进食,餐后避免平卧,睡觉时适当抬高床头。
消化性溃疡主要发生于十二指肠和胃,发病病因 与Hp感染 、胃酸分泌过多等因素有关,临床报道发现,百分之八十左右的病人体内都可以检测到Hp,发生该疾病以后病人会伴有上腹疼痛、反酸嗳气 、恶心呕吐等表现。临床治疗以抑制胃酸分泌、保护胃黏膜为主,合并HP感染采用四联疗法,主要包括抑酸剂、铋剂再加两种抗生素联用10-14天。消化性溃疡夜间胃液酸度在消化性溃疡,尤其是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夜间给予 H2RA可有效抑制胃酸分泌。白天服用PPI,睡前加服H2RA,可使夜间酸突破的发生率明显降低,达到持续抑制胃酸,加速溃疡愈合的目的。当然消化性溃疡与患者饮食、生活、心理 、情绪等也存在很大的关系,因此,患者要保持乐观的心理与情绪 ,避免过度劳累,按时作息与生活,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调理脾虚 、肝郁 、胃气阻滞、胃络瘀阻等脾胃运化失调也成为中医治疗的关键 。
消化不良主要是由于肠胃的运动功能下降、胃动力障碍等因素引发的身体疾病,主要分为器质性消化不良和功能性消化不良两种。消化不良的病因有很多,各种肠胃的慢性疾病,或者长期的精神抑郁等情况都有可能引发消化不良。目前没有绝对有效的治疗药物,针对症状的药物治疗依然是最重要的治疗方式。伴有反酸腹痛类型的患者,可选用PPI和胃黏膜保护剂;伴有腹胀、嗳气等类型的患者,可选用促进胃肠动力药物;合并HP感染者,建议四联疗法根除HP;合并抑郁者,可选用药物为三环类抗抑郁药;当然少吃辛辣刺激、油腻饮食,三餐规律,细嚼慢咽,防寒保暖永远有用哦。
其他ARD,急性胃黏膜病变(包括应激性溃疡、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等),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或糖皮质激素(GCs)相关胃十二指肠黏膜损伤,可根据情况选用抑酸药、抗酸药和胃黏膜保护剂。
最后总结一下,对于不同疾病医生应当在现有技术条件的基础上,坚持个体化原则,认真权衡药物治疗利弊,合理选择不同用药,做到有的放矢,结合非药物治疗,综合患者的表现和疗效,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努力提升治疗效果,最大程度的帮助患者摆脱疾病的困扰。
医生投稿:文章来源于医生投稿,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