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你的下肢血管还好吗?
在我国,糖尿病患者数量逐年攀升,并发症的防治已成为糖尿病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其中,外周动脉疾病(PAD)便是糖尿病患者面临的一大挑战。那么,糖尿病患者如何识别外周动脉疾病,又该如何预防与治疗呢?
外周动脉疾病,顾名思义,是指发生在四肢动脉的疾病,主要包括动脉狭窄、闭塞性动脉疾病等。糖尿病患者由于长期高血糖的损伤,血管壁变得脆弱,更容易发生血管病变。据统计,糖尿病患者的外周动脉疾病发病率较非糖尿病患者高出数倍。
那么,糖尿病患者如何早期发现外周动脉疾病呢?首先,要学会倾听身体的信号。外周动脉疾病早期,患者可能会出现下肢酸痛、乏力、行走受限等症状。随着病情发展,症状逐渐加重,甚至可能导致足部溃疡、坏死。因此,糖尿病患者应密切关注下肢症状,及时就诊。
其次,可通过踝臂指数(ABI)检测来评估血管状况。ABI是一种简单、易行的筛查方法,只需在踝部和肱部测量血压,然后计算两者之间的比值。正常情况下,ABI值在0.9~1.3之间,若低于0.9,提示可能存在外周动脉疾病。糖尿病患者应定期进行ABI检测,以早期发现血管病变。
确诊外周动脉疾病后,如何治疗呢?治疗方案因个体差异而异,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介入治疗。药物治疗主要是针对危险因素,如控制血糖、血压、血脂等;手术治疗主要包括血管重建和截肢;介入治疗则是在影像学引导下,通过导管技术对狭窄或闭塞的血管进行扩张、支架植入等。
此外,糖尿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还需注意以下几点:
1.严格控制血糖,遵循医生建议,合理使用降糖药物;
2.保持良好的作息,避免过度劳累;
3.适当锻炼,提高身体素质,但要避免剧烈运动,以免加重血管负担;
4.戒烟限酒,减少血管损伤;
5.定期体检,密切关注血管健康状况。
医生投稿:文章来源于医生投稿,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