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说清,复发性流产的9个常见原因!

生育健康的宝宝是每个家庭的愿望,但是有些患者朋友却遭遇多次流产,反复胚胎停育,给身心造成巨大的伤害。那什么是复发性流产?出现了复发性流产怎么办?复发性流产的常见原因有哪些呢?
什么是复发性流产?
目前国际上对复发性流产尚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国内最近发布的《复发性流产诊治专家共识(2022)》将复发性流产定义为:与同一配偶连续发生2次及以上在妊娠28周之前的妊娠丢失,包括生化妊娠。
可能很多患者不太清楚何谓生化妊娠。
生化妊娠的定义及诊断标准也尚未统一,该共识中的生化妊娠是指经医疗机构的血hCG检查明确的、但未能经超声或组织学检查确认的妊娠后流产,通俗来讲就是查血提示已经怀孕,但B超检查宫腔内外均为查见孕囊等妊娠表现。
出现了复发性流产怎么办?
因为复发性流产患者既往流产的次数越多,再次发生自然流产的可能性越大,因此大部分专家认为既往发生过2次自然流产的女性再次妊娠前需要进行流产原因全面筛查及相应的治疗。
但门诊的时候经常有遇到1次自然流产就很迫切想对自然流产原因进行全面筛查的患者。
根据《复发性流产病因检查专家共识》建议,对仅有1次自然流产史的患者,常规行盆腔超声检查,如超声提示子宫腔形态异常,建议做宫腔镜检查; 有明确家族史、基础疾病及临床表现、或高龄生育者,可根据患者的个体特征选择流产病因精选检查项目,但不建议全面的流产原因筛查。
很多患者认为只要到医院进行详细的系统、全面的检查,就一定能查出自然流产的原因,从而进行相应的治疗后就能不再发生流产。但是很遗憾,复发性流产的病因十分复杂,相当一部分患者的具体原因及发病机制不明确,有报道显示即使进行全面筛查,仍有50%的患者查不出病因。如果所有常见病因筛查完了以后仍然发现不了异常,我们就将这部分复发性流产称之为原因不明复发性流产。

复发性流产的常见原因
1.解剖结构异常
主要有子宫解剖结构异常、宫颈机能不全。子宫解剖结构异常包括各种先天性子宫畸形(如纵隔子宫、弓形子宫、双角子宫、单角子宫、双子宫等),也包括各种后天的子宫解剖结构异常(如宫腔粘连、子宫肌瘤和子宫腺肌病等)。通常通过超声检查、子宫输卵管造影和宫腔镜检查能发现这类异常。
2.染色体或基因异常
包括胚胎染色体异常、夫妇染色体异常及基因异常。人体的染色体和基因异常是不能通过药物治疗改变的,若是因夫妇染色体异常导致的复发性流产,需到遗传咨询门诊就诊,评估是否有做三代试管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另外大家需要明白一点,夫妇双方染色体或相关基因均正常的情况下并不代表胚胎染色体就一定正常,胚胎形成过程中可能发生染色体异常或基因突变。
3.自身免疫性疾病
常见的妊娠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抗磷脂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硬化症及未分化结缔组织病等。
如果检查发现免疫指标异常,患者通常需要到风湿免疫科就诊进行进一步检查及治疗。我们经常听到复发性流产的患者使用的阿司匹林和低分子肝素这两种药就是治疗抗磷脂综合征的药物。
4.易栓症
易栓症是指因血液中抗凝或促凝因子的数量、功能改变,使得血液呈高凝状态,从而易于血栓形成的一种病理状态。这就是为什么复发性流产患者就诊时,医生要开具凝血相关检查项目的原因。
5.内分泌因素
与复发性流产相关的内分泌因素主要包括甲状腺功能异常 、高催乳素血症、黄体功能不足、多囊卵巢综合征等。在查甲功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要做甲状腺抗体的检测,抗体升高与否其对应的促甲状腺激素(TSH)值的上限要求是不一样的,并不是在参考值范围内就一定正常。
另外研究表明多囊卵巢综合征和复发性流产之间并没有直接联系,但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发现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的自然流产率是升高的,这可能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合并症(包括肥胖、代谢综合征、高胰岛素血症及高 雄激素血症等)有关,因此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患者在备孕前应该先积极治疗各种合并症。
6.感染因素
伴有菌血症或病毒血症的严重感染慢性、子宫内膜炎、妊娠期TORCH感染,包括弓形虫、风疹病毒、 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及其他可引起不良妊娠结局或胎儿出生缺陷的病原体感染,可能与偶发的流产相关,但与复发性流产的的关系不明确。
7.男方因素
复发性流产的男方因素是指能够导致胚胎染色体或基因异常的男方精子的染色体或基因异常。但是我们平时看到精液报告上的畸形精子率高与复发性流产之间并无直接相关性。
8.环境因素、心理因素、及不良生活习惯
如吸烟、酗 酒、饮用过量咖啡、滥用药物和吸毒等。所以一定要调整好心态,积极乐观的面对,备孕前要戒掉不良的生活习惯及嗜好。
9.同种免疫型复发性流产
筛查排除已知的病因后才能诊断。研究表明复发性流产与母胎界面的免疫失衡有关。
如果发生了2次及以上的自然流产就需引起重视,即使到正规医院就诊全面筛查原因,针对不同的病因需要进行相应的治疗,同时复发性流产的病因可能涉及多个学科,需要到相应科室就诊,甚至多学科联合门诊就诊。在引起重视的同时,也不要过度担忧,调整好心态,改掉不良生活习惯,戒掉不良嗜好,积极配合医生检查和治疗,大多数患者最终都能获得良好的妊娠结局。
医生投稿:文章来源于医生投稿,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