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你的脸上总爆痘?帮你揪出五大原因

阅读量:2196

本文审核专家:

5.png

对于爱美的朋友们来说,脸上长痘是非常影响心情的一件事。而看起来差不多的痘痘,却可能是由不同的原因导致的。下面我就给小伙伴们揪出脸上长痘的5大原因,还我们靓白肌肤!

先天性油性肌肤

油性皮肤的小伙伴脸颊容易泛油光,在油脂分泌过多不及时清洁的情况下,容易造成毛孔堵塞,导致黑头、粉刺,影响肌肤的通透性。因此,油性皮肤的小伙伴相对来说比较容易长痘痘。

>>>>

拯救措施

经常为肌肤补水。皮肤本身只能分泌油脂,而不能提供肌肤所需的水分,因此需要外界为肌肤注入水分,选择适合自己的补水护肤品,每天早晚洁面之后做好补水保湿工作,保持肌肤水油平衡。

在长痘初中期,应该避免使用含有激素的药膏,要去正规医院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可以使用维A酸类联合外用抗生素,再配合使用杏仁酸、水杨酸及壬二酸等控油祛痘成分的护肤品。

分泌失调

在女性经期的前1~2周,也就是黄体期,卵巢会分泌出黄体激素及雄性激素,导致角质粗厚、油脂分泌增多,所以很多女生在这几天内容易长痘痘。雄性激素是长痘痘的元凶,它会影响毛囊皮脂腺的生理代谢,使皮脂腺分泌增多、毛孔角质栓塞。

>>>>

拯救措施

如果本身月经周期不规律或者每次经期前爆痘严重,尤其是口周、下颌部位,建议在经期的第3~5天查一下激素水平,如果雄性激素过高那可能需要相应的抗雄性激素的治疗。

如果身体激素水平在正常范围之内,那尽量通过自我调节的方式缓解经期前爆痘,譬如放慢生活工作节奏、听些舒缓的音乐、放松心情、早睡早起。

女性经期要注意保暖,早晚各洁面一次,别忘了为肌肤补水保湿。

饮食不当

在已经长痘的情况下,常吃高糖、辛辣、油腻、高脂肪的食物会间接恶化肌肤状况。刺激性食物还会导致身体激素分泌异常,油脂增多,堵塞毛孔,引发痘痘。

摄图网_400305355_banner_龙虾拉面(企业商用).jpg

>>>>

拯救措施

少吃或不吃高糖、辛辣、油腻、高脂肪的食物。

睡前清洁、补水、保湿三个护肤步骤一步不能少,白天出门也要注意防晒,为皮肤裹上一层保护罩。

洗脸马马虎虎

洁面是最基础的护肤程序,但是大多数人并不重视,以为洗脸仅是将洗面奶搓出泡泡,往脸上一抹,用水冲掉就可以了!殊不知,如果洗脸的方式不正确,脸颊上的油脂就容易堆积导致毛孔堵塞,让痘痘粉刺趁虚而入。

摄图网_401773255_banner_女性皮肤问题插画(企业商用).jpg

>>>>

拯救措施

洗脸时要用温水洗脸,这样既能保证毛孔充分张开,又不会使皮肤的油分过度流失。不宜使用清洁性太强的洁面乳,这样会导致皮肤越来越干。

应选择性质温和的弱酸性洗面奶,在向脸上涂抹之前,一定要先把洁面乳在手心充分打起泡沫,如果洁面乳不充分起沫,不但达不到清洁效果,还会残留在毛孔内引发痘痘。

把泡沫涂在脸上以后要轻轻打圈按摩,不要太用力,以免产生皱纹,按摩15次左右,让泡沫遍及整个面部。

将脸上的泡沫清洗掉后,记得照照镜子检查一下额头处及脸颊两边的发际线周围是否有残留的泡沫,确保所有泡沫都已经洗净。

化妆品选用不当

爱美是女生的天性,因此在出门前总是精心地拍上粉底,抹上遮瑕膏,化一个漂漂亮亮的妆。但是,很多小仙女在选择化妆品时,没有根据自己的肤质选择适合的化妆品,甚至有些小仙女贪图便宜选择了劣质的化妆品,如含有铅、汞等重金属的化妆品。

这些劣质化妆品用在脸上,容易导致肌肤过敏和衰老,而油腻的化妆品容易堵塞毛孔,导致痘痘不请自来,且有毒的化妆品不仅会导致肌肤敏感,还会导致过敏和提前衰老。

6.png

>>>>

拯救措施

根据自己的肤质选择适合自己的化妆品,油性皮肤就不要使用含油量过多的化妆品。油性皮肤的人最好不要化妆或减少化妆次数,如因工作需要不得不化妆,尽量选择化淡妆。

不要选择一些劣质化妆品,一些所谓的“护肤神器”常常违规添加铅、汞等有毒重金属,会让皮肤越变越差。


总结

痤疮的发生原因很多,长了痘痘的朋友,一定要去正规的医院接受规范的治疗,医生会根据每个人不同的痘痘情况制定特定的治疗方案。

其中外用药物是治疗痤疮的基础治疗,可以以外用药物为主。

维A酸类配合外用抗生素(临床上常使用的如:夫西地酸乳膏,在皮肤病理条件下,夫西地酸易透入深层皮肤,抗菌谱窄,不易产生交叉耐药;抗菌活性强(金葡菌、痤疮丙酸杆菌等);兼具抗炎作用。

适用于丘疹、脓疱等浅表性炎性痤疮皮损。再配合使用水杨酸、杏仁酸、壬二酸等护肤品(壬二酸能减少皮肤表面、毛囊及皮脂腺内的菌群,尤其是痤疮丙酸杆菌有抑制作用及粉刺溶解作用,对不同类型的痤疮均有效)。

转自微信公众号感知关爱AD



声明:本文旨在提供医学健康领域的一般信息,无法代替专业医疗建议、诊断或治疗。文章内容基于当前的医学知识和研究,但医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领域,信息可能随时更新,因此建议读者获取最新的医学指导。如果您是患者,请在做出任何健康决策前咨询合格的医疗专业人员。本文中的信息不应作为自我诊断或治疗的依据,紧急医疗情况应立即寻求专业医疗服务;如果您是医务人员,本文内容旨在作为教育和信息更新的资源。在临床实践中应用本文信息时,应结合您的专业判断和患者的具体情况。
查看全部

医生投稿:文章来源于医生投稿,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举报
点赞

意见反馈

下载APP

返回顶部